针对PM2.5的武汉市大气监测点位的布局研究

被引:2
作者
苗蕾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关键词
PM 2.5大气污染; 监测点体系; 布局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武汉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内和周边的产业布局调整使得原有的大气监测网络不能准确反映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亟需进行布局优化。研究基于宏观视角,通过对武汉市自然条件、污染源分布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武汉市的大气污染以本地区的污染源影响为主;由于城市发展的"主城为核,多轴多心"空间结构,每个新城建成区应增设2~4个空气质量评价点,并按照人口比例作为权重纳入空气数据均值的计算;位于主城区的原有监测点基于PM2.5与原有监测项目有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可以继续使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22 / 1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北京地区夏末秋初气象要素对PM污染的影响 [J].
蒲维维 ;
赵秀娟 ;
张小玲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06) :716-723
[2]   2009年春季成都城区碳气溶胶污染特征及其来源初探 [J].
陶俊 ;
柴发合 ;
朱李华 ;
高健 ;
曹军骥 ;
王启元 ;
罗磊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12) :2756-2761
[3]   2008年奥运前后北京城、郊PM2.5及其水溶性离子变化特征 [J].
刘辉 ;
贺克斌 ;
马永亮 ;
赵晴 ;
段凤魁 ;
梁林林 .
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1 (01) :177-185
[4]   北京和阿拉善盟沙尘天气PM10和PM2.5中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J].
王巍 ;
陶辉 ;
Kim Daeseon ;
潘小川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 (09) :763-766
[5]   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2.5和PM10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 [J].
木拉提 ;
王佳佳 ;
丽娜 ;
童建勇 ;
潘小川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0, 27 (09) :755-758+847
[6]   北京雾、霾天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梯度变化的观测 [J].
樊文雁 ;
胡波 ;
王跃思 ;
王式功 ;
孙扬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6) :631-638
[7]   6种城市绿地空气PM2.5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J].
吴志萍 ;
王成 ;
侯晓静 ;
杨伟伟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04) :494-498
[8]   杭州市大气PM2.5中部分元素的分布 [J].
刘刚 ;
滕卫林 ;
杨忠乔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7, (11) :890-892
[9]   我国PM2.5的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 [J].
郝明途 ;
林天佳 ;
刘焱 .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02) :58-61+67
[10]   北京地区气溶胶PM2.5粒子浓度的相关因子及其估算模型 [J].
周丽 ;
徐祥德 ;
丁国安 ;
苗秋菊 ;
魏凤英 .
气象学报, 2003, (06) :76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