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期间大气PM2.5和PM10中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

被引:29
作者
木拉提
王佳佳
丽娜
童建勇
潘小川
机构
[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关键词
空气污染; 沙尘; 颗粒物; 化学元素; 富集因子;
D O I
10.16241/j.cnki.1001-5914.2010.09.01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及其部分元素浓度的变化特征。方法于2008年4月26日—6月11日,对北京和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地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期间大气颗粒物进行采样,以重量法计算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X荧光分析法对其部分元素浓度进行测定。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采用富集因子分析颗粒物中金属组分的分布特征。结果沙尘天气发生时阿拉善盟大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出现相应的峰值,其远高于非沙尘天气PM2.5和PM10的平均值(P<0.05);北京大气PM10质量浓度在沙尘天气高于非沙尘天气(P<0.05),而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北京和阿拉善盟在沙尘天气和非沙尘天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趋势相似。阿拉善盟大气PM10中常量元素(K、Ca、Na、Mg)和污染元素(Pb、Cr、Cd、As)的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P<0.05),PM2.5中各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沙尘天气比较,沙尘天气北京大气PM10中Cd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7种元素浓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北京大气PM2.5中Pb、As、Cd、K、Na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2.5中Cr、Ca、Mg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富集因子分析法显示,两个采样点富集因子大于1小于10的元素有Na、Mg、Cr,富集因子大于10的元素有Ca、Pb、As。结论沙尘天气时大气PM2.5和PM10的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其中的元素浓度在沙尘天气时也有上升的趋势。研究发现,污染元素Pb、As容易在粒径较小的PM2.5中聚集,并且主要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可能与沙尘天气无关联。
引用
收藏
页码:755 / 758+847 +84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 [1] PM2.5中多种金属元素测定及分布特征研究
    彭希珑
    何宗健
    刘小真
    金腊华
    [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7 (01) : 151 - 156
  • [2] 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
    董智
    谷雨
    李红丽
    [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2) : 26 - 31
  • [3]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PM和PM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分的特征分析
    杨勇杰
    王跃思
    温天雪
    徐宏辉
    [J]. 环境化学, 2008, (01) : 117 - 118
  • [4] 沙尘天气对健康的影响及防控建议
    高建华
    谢学勤
    李洪权
    张永强
    刘泽军
    [J]. 首都公共卫生, 2007, (05) : 209 - 211
  • [5]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
    娄涛
    吕鹂
    谭亚翎
    王焕娇
    文新宇
    [J]. 仪器仪表与分析监测, 2006, (02) : 37 - 38+46
  • [6] 沙尘暴事件中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的浓度变化和硫酸盐的形成
    刘咸德
    董树屏
    李冰
    高占君
    李玉武
    MOON Kil-Choo
    GHIM Young Sung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6) : 14 - 19
  • [7] 我国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
    卞学昌
    张祖陆
    [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02) : 60 - 61
  • [8] 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孟紫强
    胡敏
    郭新彪
    李德鸿
    潘小川
    [J]. 中国公共卫生, 2003, (04) : 91 - 92
  • [9] 上海市大气PM2.5中Cu、Zn、Pb、As等元素的浓度特征
    沈轶
    陈立民
    孙久宽
    郑志坚
    郭红连
    [J].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 405 - 408
  • [10] 中国四城市空气中粗细颗粒物元素组成特征
    滕恩江
    胡伟
    吴国平
    魏复盛
    [J]. 中国环境科学, 1999, (03) : 238 -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