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被引:1
作者
徐畅
机构
[1]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粮食供求平衡; 表象; 事实社会转型; 正义; 和谐社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近代中国粮食在总量、地域、时间、种类四个方面供求平衡研究表明,无论是统计上粮食能够自给还是不足以自给,反映的都是历史表象,粮食供求的诸多不平衡因素造成了中国粮食市场具有虚假性和残酷性。近代中国粮食进口是国内外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04 / 11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抗战前夕广东的米粮市场及其管理 [J].
霍新宾 .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3, (01) :79-85
[2]   近代中国沦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J].
汪德平 .
江汉论坛, 2003, (06) :64-66
[3]  
1920年前后中国粮食进口问题初探[D]. 于首涛.内蒙古大学 2006
[4]   清末民国时期湖南的米谷市场和商品流通 [J].
田炯权 .
清史研究, 2006, (01) :17-28
[5]  
九江米市与江西近代米粮贸易[D]. 何海林.江西师范大学 2008
[6]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 三联书店 , 章有义编, 1957
[7]  
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许道夫 编, 1983
[8]  
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M].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 张培刚,廖丹清著, 2002
[9]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吴承明 著, 1985
[10]   清——民国福建粮食市场的变迁 [J].
徐晓望 .
中国农史, 1992, (03) :3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