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因素对红壤性水稻土锌的化学形态的影响

被引:1
作者
黄运湘
肖永兰
张杨珠
贺乐安
胡瑞芝
袁正平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系
[2] 湖南双峰县志马家镇人民政府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水稻土,锌,形态耕作制度,地下水位,施肥;
D O I
10.13331/j.cnki.jhau.1997.04.005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化学连续浸提法对本校设置的稻作制、有机肥和地下水位3因子多水平各处理红壤性水稻土中锌的化学形态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由耕型第四纪红土红壤开垦而来的红壤性稻田土壤,锌以残留态锌为主,平均为75.52mg/kg,占土壤全锌含量的36.52%.其次是有机结合态和氧化铁结合态锌.其它形态所占比例较小.3种稻作制比较,冬泡能促使残留态锌和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向交换态、氧化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锌转化.高水位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锌、有机结合态锌和晶形氧化铁结合态锌的含量大于低水位处理的土壤.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处理比较,土壤中交换态锌和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锌的含量是常量有机肥最高,高量有机肥次之,化肥最低.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