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两种典型灌木独生和混交的根系分布规律

被引:24
作者
黄刚
赵学勇
赵玉萍
苏延桂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奈曼沙漠化研究站
关键词
黄柳; 差不嘎蒿; 混交林; 根系; 演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对比研究了科尔沁沙地黄柳、差不嘎蒿这两种典型灌木在独生和混交情况下的根系分布和根量变化。结果表明,独生情况下,黄柳根量要显著的高于差不嘎蒿。在整个剖面,黄柳总根量为30.84 kg.m-3,是差不嘎蒿的5.47倍。差不嘎蒿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的表层,黄柳根系主要分布在20—50 cm的深层土壤中。混交条件下,黄柳总根量为9.94 kg.m-3,相比于独生根量明显减少,差不嘎蒿为5.45 kg.m-3,并没有多大变化,但在距冠丛50 cm1、00 cm处根量要大于独生(P<0.05),尤其是细根生物量有了显著增加。同独生相比,黄柳根系在深层和水平方向上扩展,但其总根、粗根、细根生物量均未有显著增加(P>0.05);差不嘎蒿的根系由主要在表层分布变化为在各层均匀分布。混交条件下两种植物之间的竞争是导致根系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39 / 2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科尔沁沙地灌木对风沙土壤的生态效应 [J].
张华 ;
何红 ;
李锋瑞 ;
张洪荣 .
地理研究, 2005, (05) :708-716
[2]   不同类型沙地上差巴嘎蒿细根的分布状态 [J].
刘士刚 ;
朴顺姬 ;
安卯柱 ;
刘芳 .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05) :684-689
[3]   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Salix gordejevii)的根系分布和冠层结构特征 [J].
任安芝 ;
高玉葆 ;
王金龙 .
生态学报, 2001, (03) :399-404
[4]   科尔沁沙地采用人工植被对流沙治理的技术 [J].
张铜会 ;
赵哈林 ;
常学礼 ;
大黑俊哉 ;
白户康人 ;
谷山一郎 .
中国沙漠, 2000, (S1) :49-53
[5]   不同沙地生境下黄柳(Salix gordejevii)种群若干数量特征的比较研究 [J].
梁宇 ;
高玉葆 ;
任安芝 ;
陈世苹 ;
刘宁 ;
刘爽 .
生态学报, 2000, (01) :81-88
[6]   毛乌素沙地臭柏根系分布及根量 [J].
张国盛 ;
王林和 ;
李玉灵 ;
董智 ;
齐锦秋 .
中国沙漠, 1999, (04) :82-87
[7]   不同季节黄柳气孔导度和水分状况的变化特征 [J].
周海燕 ;
赵爱芬 .
中国沙漠, 1999, (S1) :70-72
[8]   科尔沁沙地四种主要植物热值测定与分析 [J].
李玉霖 .
中国沙漠, 1999, (S1) :80-82
[9]   差不嘎蒿在科尔沁沙地草场植被中的作用 [J].
常学礼,赵学勇,李胜功,韩天宝 .
中国沙漠, 1996, (01) :27-31
[10]   差不嘎蒿的分布及其在天然植被演替中的地位 [J].
李进 .
中国沙漠, 1991, (02)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