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DH群体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被引:9
作者
王军 [1 ]
周美学 [2 ]
黄祖六 [1 ]
吕超 [1 ]
许如根 [1 ]
机构
[1]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大麦研究所
[2] 塔斯马尼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大麦; DH群体; 遗传力; 基因互作;
D O I
10.16872/j.cnki.1671-4652.2006.03.015
中图分类号
S512.3 [大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大麦品种Y erong与F rank lin进行杂交,对其F1代通过花药培养构建DH群体,利用该群体估测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间长(TF IL)、单株穗数(SPP)、主穗粒数(GPS)、单株秆重(SW PP)、单株粒重(GW PP)、单株粒数(GPP)和千粒重(W TG)9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和基因数目,并通过估算各性状的偏度和峰度系数分析影响各性状的基因间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①上述各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79、0.67、0.54、0.31、0.90、0.30、0.20、0.41和0.77;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分别为8.76、9.30、5.30、24.67、3.63、14.59、14.90、12.36和6.81对。遗传力(Y)依基因对数(X)线性回归方程为Y=-0.029 6X+0.878 5(r=-0.780 0*),回归系数-0.029 6与0的差异显著(t=-3.30*,d f=7),表明多基因性状易受环境影响,同时也佐证了多基因遗传学说。②控制SL、TF IL、GW PP和W TG的多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PH、SW PP和SPP各性状的多基因间存在重叠作用,而控制GPS和GPP的多基因间无互作效应。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小麦DH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J].
李俊周 ;
刘艳阳 ;
何宁 ;
崔党群 .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03) :16-19
[2]   烟草两个DH群体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J].
朱惠琴 ;
张宪银 ;
薛庆中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05) :9-13
[3]   利用P1、F1、P2、F2和F2:3家系五世代联合分离分析的拓展 [J].
章元明 ;
盖钧镒 .
生物数学学报, 2002, (03) :363-368
[4]   滇I型杂交粳稻DH群体四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J].
陈升位 ;
杨德 ;
张雪梅 ;
张琼仙 ;
辜琼瑶 ;
敬科举 .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28-32
[5]   利用P1、P2和DH或RIL群体联合分离分析的拓展 [J].
章元明 ;
盖钧镒 ;
王永军 .
遗传, 2001, (05) :467-470
[6]   两套水稻籼粳交DH群体的亲和性及其遗传分析 [J].
王建平 ;
孙传清 ;
李自超 ;
王象坤 ;
朱立煌 .
作物学报, 2000, (06) :825-832
[7]   籼粳交加倍单倍体后代性状遗传的研究 [J].
陈英 ;
何平 ;
陆朝福 ;
徐云碧 .
作物学报, 1999, (04) :451-457
[8]   甘蓝型油菜DH群体几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J].
余凤群 ;
金明源 ;
肖才升 ;
王蕾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8, (03) :44-48
[9]   水稻DH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J].
张能义 ;
薛庆中 .
作物学报, 1997, (01) :123-126
[10]   西藏裸大麦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J].
王建林 ;
胡书银 ;
李建国 .
遗传, 1996, (02)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