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焦磷酸酶基因与巨胚基因聚合创建营养功能稻

被引:10
作者
张光恒 [1 ]
曾大力 [1 ]
郭龙彪 [1 ]
刘慧娟 [2 ]
胡江 [1 ]
高振宇 [1 ]
华志华 [1 ]
钱前 [1 ]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长江大学农学院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基因聚合; 葡萄糖焦磷酸酶基因; 巨胚基因; γ-氨基丁酸; 稻米品质; 营养功能稻;
D O I
10.16819/j.1001-7216.2007.06.002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利用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而获得的水稻优质晚粳品种中超123T5代纯系作为葡萄糖焦磷酸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基因的供体亲本,与营养功能粳稻品种巨胚1号为ge基因供体亲本进行杂交。通过单株稻米籽粒胚性状的形态观察并结合分子标记检测,在64个F4代候选株系中共筛选到16个同时带有glgC-TM/ge双基因的聚合株系。对其中综合性状较好、籽粒大的5个株系种子分别进行胚重、米质理化指标和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测定。与AGP基因的供体亲本中超123相比,5个含glgC-TM/ge双基因聚合株系稻米的百粒胚重最小增幅为70.2%,最大增幅为119.0%,达极显著水平;GABA含量的增加幅度为102.93%194.14%。所选株系的千粒重均超过巨胚1号,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稻米的胶稠度、碱消值和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不很明显。偏籼型的glgC-TM/ge聚合株系直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双亲中超123和巨胚1号;而偏粳型的glgC-TM/ge聚合株系与双亲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glgC-TM和ge基因在聚合株系稻米籽粒总淀粉的合成和胚的形成中都得到充分表达,增加了稻谷千粒重和米胚大小,但对直链淀粉的合成影响不大。认为利用生物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分子设计育种来调整稻米的营养功能结构和产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567 / 5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巨胚水稻W025糙米浸水后γ-氨基丁酸含量变化的研究 [J].
刘玲珑 ;
江玲 ;
刘世家 ;
周时荣 ;
张文伟 ;
王春明 ;
陈亮明 ;
翟虎渠 ;
万建民 .
作物学报, 2005, (10) :1265-1270
[2]   利用分子标记鉴定水稻品种的Wx等位基因及其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关系 [J].
张建勇 ;
陈德全 ;
李仕贵 ;
马玉清 ;
王玉平 .
作物学报, 2005, (04) :420-424
[3]   稻米胚重相关性状QTL分析 [J].
张光恒 ;
曾大力 ;
郭龙彪 ;
董国军 ;
钱前 ;
张国平 ;
滕胜 ;
朱立煌 .
作物学报, 2005, (02) :224-228
[4]   功能稻育种进展与产品开发 [J].
何琴 ;
卢礼斌 ;
蒋家焕 ;
叶新福 .
福建稻麦科技, 2004, (04) :41-44
[5]   农杆菌介导glgC-TM基因转化水稻研究 [J].
林鸿生 ;
华志华 ;
李娜 ;
高勇 ;
卢德赵 ;
颜美仙 ;
钱前 ;
华泽田 ;
邵国军 ;
T.W.OKITA ;
黄大年 .
中国水稻科学, 2002, (02) :32-36
[6]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南瓜粉中的4-氨基丁酸 [J].
刘惠文 .
色谱, 2001, (06) :532-533
[7]   一种快速检测转基因水稻中潮霉素抗性的简易方法 [J].
刘巧泉 ;
陈秀花 ;
王兴稳 ;
彭凌涛 ;
顾铭洪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1, (03) :264-268+308
[8]   合系42号AGP转基因株系产量性状研究 [J].
刘吉新 ;
贺静 ;
赵国珍 ;
世荣 ;
陈国新 ;
杜鹃 ;
张云孙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1) :71-73+76
[9]   水稻Wx基因(CT)_n微卫星标记与稻米淀粉品质的关系研究 [J].
包劲松 ;
舒庆尧 ;
吴殿星 ;
崔海瑞 ;
朱立煌 ;
夏英武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 (03) :241-244
[10]   AGP转基因粳稻产量性状在低世代中的遗传与变异 [J].
高照 ;
张云孙 ;
王力 ;
陈屹 ;
王愉 ;
刘吉星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2)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