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冈玛日—菊花山地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
被引:10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解超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才
董永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董永胜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彦旺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培远
机构
: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来源
:
地质通报
|
2010年
/ 29卷
/ 12期
关键词
:
青藏高原;
羌塘中部;
新生代盆地;
冈玛日;
逆冲推覆;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542.2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冈玛日地区发现冈玛日-菊花山大型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延伸长度超过200km,总体走向近东西,构成新生代戈木错盆地的北部主干边界。推覆构造在冈玛日一带出露最好,表现为一系列单冲型逆冲断层构成的叠瓦状构造,逆冲断面倾向北,倾角12~20°,逆冲方向190~200°。冈玛日-菊花山逆冲推覆构造的发现,对探讨高原隆升在羌塘地区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探讨新生代戈木错盆地的演化和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评价提供了新的构造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857 / 186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1]
拉萨地块中部蛇绿岩与逆冲推覆构造[D]. 叶培盛.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4
[12]
逆冲推覆构造[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朱志澄著, 1991
[13]
1:25万丁固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 2006
[14]
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勘探前景
甘庆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甘庆明
姬鹏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姬鹏程
温怀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温怀英
[J].
特种油气藏,
2008,
(01)
: 28
-
31+104
[15]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研究二十年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才
[J].
地质论评,
2008,
(01)
: 105
-
119
[16]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张进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张进江
[J].
地质通报,
2007,
(06)
: 639
-
649
[17]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吴珍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吴珍汉
吴中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吴中海
胡道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胡道功
叶培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叶培盛
周春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周春景
[J].
地质学报,
2007,
(05)
: 577
-
587
[18]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演化: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几何形态、剥露历史和前陆沉积的约束
尹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和地球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尹安
[J].
地学前缘,
2006,
(05)
: 416
-
515
[19]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李亚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李亚林
王成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王成善
伊海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伊海生
刘志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刘志飞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勇
[J].
地质学报,
2006,
(08)
: 1118
-
1130+1234
[20]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研究最新进展和构造发展的阶段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汪洋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开均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 199
-
219
←
1
2
3
→
共 30 条
[11]
拉萨地块中部蛇绿岩与逆冲推覆构造[D]. 叶培盛.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4
[12]
逆冲推覆构造[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朱志澄著, 1991
[13]
1:25万丁固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贵州省地质调查院. . 2006
[14]
逆冲推覆构造的主要特征及勘探前景
甘庆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甘庆明
姬鹏程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姬鹏程
温怀英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油长庆油田分公司
温怀英
[J].
特种油气藏,
2008,
(01)
: 28
-
31+104
[15]
青藏高原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研究二十年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才
[J].
地质论评,
2008,
(01)
: 105
-
119
[16]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张进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张进江
[J].
地质通报,
2007,
(06)
: 639
-
649
[17]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吴珍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吴珍汉
吴中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吴中海
胡道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胡道功
叶培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叶培盛
周春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周春景
[J].
地质学报,
2007,
(05)
: 577
-
587
[18]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演化: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几何形态、剥露历史和前陆沉积的约束
尹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和地球物理与天体物理研究所
尹安
[J].
地学前缘,
2006,
(05)
: 416
-
515
[19]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李亚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李亚林
王成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王成善
伊海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伊海生
刘志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刘志飞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勇
[J].
地质学报,
2006,
(08)
: 1118
-
1130+1234
[20]
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研究最新进展和构造发展的阶段性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汪洋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开均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 199
-
219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