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潜力到创新成果:一个创新潜力形成与释放模型——兼论创造力之偏态分布的原因

被引:3
作者
覃睿 [1 ]
田先钰 [2 ]
机构
[1] 中国民航学院科技处
[2] 天津市东丽区科委
关键词
创新潜力; 创新成果; 敏感点; 偏态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4-06 [心理学派别及其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创新是创新主体积累和释放其创新潜力,进行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的过程。创新潜力的形成既有遗传因素,也靠后天习得。在一般情况下,创新潜力是一种隐态,只有在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时才得以激活(转化为显态)。主体创新潜力的形成和被激活并持续地开展创新活动不仅与主体的遗传基因有关,而且与主体的敏感点和主体对外部刺激及社会环境赋予的主观意义有关。创造力之偏态分布也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48 / 15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创造力与能力、专长及胜任力关系评述 [J].
郝宁 ;
吴庆麟 .
心理科学, 2005, (02) :501-504
[3]   人文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J].
浦树柔 ;
陈泽伟 .
瞭望新闻周刊, 2004, (11) :28-32
[4]   国外创造力理论研究新进展 [J].
田友谊 .
上海教育科研, 2004, (01) :14-17
[5]   论创造力的研究取向 [J].
寇冬泉 .
高教论坛, 2003, (06) :18-22
[6]   创造力问题的心理学研究 [J].
张知远 .
辽宁教育研究, 2002, (06) :40-44
[7]   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 [J].
薛贵 ;
董奇 ;
周龙飞 ;
张华 ;
陈传生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1, (01) :6-11
[8]   创造性认知活动的相似块机制 [J].
刘景钊 .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03) :22-25
[9]   论创造力的状态性 [J].
王伟清 .
煤炭高等教育, 1999, (02) :7-8
[10]   创造力研究的新进展 [J].
武欣 ;
张厚粲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01) :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