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族群婚姻圈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贵州坡帽仡佬族案例

被引:3
作者
杜芳娟 [1 ]
朱竑 [2 ]
机构
[1]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
[2]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散居; 仡佬族; 婚姻圈; 空间结构; 贵州坡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引用
收藏
页码:881 / 89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2]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基于性别不平等视角的认识 [J].
韦艳 ;
张力 .
人口研究, 2011, 35 (05) :58-70
[3]   农村居民婚姻迁移空间演变及内在机制——以四川盆地为例 [J].
艾大宾 ;
李宏芸 ;
谢贤健 .
地理研究, 2010, 29 (08) :1427-1438
[5]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 [J].
李路路 ;
王宇 .
江苏社会科学 , 2009, (01) :34-40
[6]   毛南族婚姻行为变迁研究 [J].
甘品元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6) :64-68
[7]   改革开放以来官亭地区社会发展与土族婚姻的变迁 [J].
汪秀萍 ;
裴丽丽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137-141
[8]   布朗族女性婚恋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 [J].
张晓琼 .
民族研究 , 2006, (01) :51-58+108
[9]   当代土家族婚姻的变迁附视频 [J].
柏贵喜 .
贵州民族研究, 2005, (02) :88-94
[10]   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 [J].
马宗保 ;
高永久 ;
不详 .
民族研究 , 2005, (02) :11-1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