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

被引:54
作者
危起伟
陈细华
杨德国
刘鉴毅
朱永久
郑卫东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卵群体结构; 长江; 葛洲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31.5 [资源增殖和种群结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1981~2004年间捕获的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Gray)亲鲟样本为研究材料,研究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繁殖季节中坝下30km范围内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测定与统计结果显示,中华鲟雌雄性比由1981~1983年的1.10∶1降低到1987~1989年的0.63∶1,而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5.86∶1。雌鲟平均体长由1990~1992年的263.1cm增加到1999~2001年的276.7cm,升幅为5.2%(差异极显著);平均体重由1990~1992年的202.4kg增加到2003~2004年的237.4kg,升幅为17.3%(差异显著)。雌鲟年龄的平均值在24年中的前9年里(1981~1989年)波动于19.0~20.7龄,在后15年(1990~2004年)里,雌鲟年龄平均值在21.1~22.7龄之间波动,普遍高于前9年中的年龄平均值。雄鲟群体变化比雌鲟群体变化大。雄鲟平均体长、体重分别由1981~1983年的205.1cm、89.8kg下降到1987~1989年的197.5cm、72.7kg(降幅分别为3.7%、19.0%),然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229.4cm、121.1kg(升幅分别为16.4%、65.2%);平均年龄由1981~1983年的15.4龄下降到1987~1989年的13.3龄(降幅为13.6%),然后上升到1996~1998年的17.6龄(升幅32.3%)。在1993~2004年中华鲟产卵场采集并鉴定了年龄的中华鲟亲鲟中,共发现28尾1981~1989年出生的个体即葛洲坝截流后出生的个体,这证明了在洄游路径缩短622~1166km后,中华鲟的回归本能尚未丧失,同时,由于在葛洲坝截流后的初期并没有实施人工繁殖放流,这佐证了葛洲坝截流后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场的有效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52 / 4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论中华鲟的保护与开发 [J].
柯福恩 .
淡水渔业, 1999, (09) :4-7
[2]   中华鲟产卵洄游群体结构和资源量估算的研究 [J].
柯福恩 ;
危起伟 ;
张国良 ;
胡德高 ;
罗俊德 ;
庄平 .
淡水渔业, 1992, (04) :7-11
[3]   中华鲟年龄鉴别和繁殖群体结构的研究 [J].
邓中粦 ;
余志堂 ;
许蕴玕 ;
周春生 .
水生生物学报, 1985, (02) :99-110+199
[4]  
Biology, fisheries, and conservation of sturgeons and paddlefish in China[J] . Qiwei Wei,Fu’en Ke,Jueming Zhang,Ping Zhuang,Junde Luo,Rueqiong Zhou,Wenhua Yang.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 1997 (1)
[5]  
The fishery,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hynchus , in North America[J] . Theodore I. J. Smith.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 1985 (1)
[6]  
Acipenseriformesin"ThefreshwaterfishesofEu rope". JurajHolk. Aula Verl .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