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

被引:28
作者
曾超 [1 ,2 ,3 ]
崔鹏 [1 ,2 ]
葛永刚 [1 ,2 ]
张建强 [1 ,2 ]
雷雨 [1 ,2 ,3 ]
严炎 [1 ,2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泥石流; 建筑物; 破坏特征; 力学模型; 极限平衡理论; 临界条件; 汶川; 四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泥石流];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2013年7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了98份建筑物破坏样本。泥石流中大石块、漂木和生活废弃物是参与破坏的主要介质;建筑物长轴方向与流向垂直时,更易遭受破坏;而长轴方向与流向平行且规则分布时,首个遭遇泥石流的建筑物会严重破坏,但也起到阻挡泥石流和耗能的作用,较好地保护了其后的建筑物;当建筑物分布不规则时,首个和凸出的建筑物均遭受冲击破坏;距泥石流出口和主流线越近,建筑物破坏越严重。分析建筑物破坏特征发现:受损建筑物表现的破坏模式因结构类型不同而异;若以梁和柱为承重构件,其破坏主要因柱体受冲后产生塑性铰或被剪断,致建筑物倾斜或倒塌,而以砌体为承重构件者,其破坏表现为承重墙体产生裂缝或垮塌致建筑物整体倒塌。参照建筑物破坏模式,以静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筑物柱体和墙体破坏的临界条件计算公式。最后,依据泥石流的破坏方式和建筑物受损模式,将七盘沟建筑物的破坏划分为5个等级,并讨论了甘肃舟曲泥石流和本次灾害期间建筑物破坏特征的异同。本研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为泥石流危险区城镇及居民点建筑物规划布局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中国山地灾害研究进展与未来应关注的科学问题 [J].
崔鹏 .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 (02) :145-152
[2]   四川石棉2012年“7·14”唐家沟泥石流特征 [J].
谢洪 ;
刘维明 ;
赵晋恒 ;
胡凯衡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3, 35 (04) :90-97
[3]   泥石流作用下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分析与评价 [J].
曾超 ;
贺拿 ;
宋国虎 .
地球科学进展, 2012, 27 (11) :1211-1220
[4]   舟曲“8.8”特大泥石流对建筑物的破坏方式 [J].
胡凯衡 ;
崔鹏 ;
葛永刚 .
山地学报, 2012, 30 (04) :484-490
[5]   三眼峪特大泥石流沟流域分区特征 [J].
黎志恒 ;
朱立峰 ;
胡向德 ;
于国强 ;
贾贵义 ;
李瑞冬 .
西北地质, 2011, 44 (03) :38-43
[6]   对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初步认识 [J].
胡凯衡 ;
葛永刚 ;
崔鹏 ;
郭晓军 ;
杨伟 .
山地学报, 2010, 28 (05) :628-634
[7]   西南山区城镇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方法——以四川省丹巴县城为例 [J].
许强 ;
张一凡 ;
陈伟 .
地质通报, 2010, 29 (05) :729-738
[8]  
“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J]. 何光碧,屠妮妮,张平,张利红,李跃清,游超,杨小波,陈文秀.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8(02)
[9]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Struck by Debris Flow in Mountain Areas of Western China [J].
ZHANG YuWEI FangqiangWANG Qing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engdu SichuanChina School of Enviornment Resources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SichuanChina .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07, (04) :645-650
[10]   四川省汶川县七盘沟泥石流治理 [J].
许忠信 .
山地研究, 1985, (03) :166-17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