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罗城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49
作者
陶玉华 [1 ,2 ]
冯金朝 [1 ]
马麟英 [2 ]
隆卫革 [2 ]
曹书阁 [2 ]
机构
[1] 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马尾松; 杉木; 桉树; 含碳率; 碳储量;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1.11.014
中图分类号
S718.4 [树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grandis x E.urophylla)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含碳率变化幅度为37.96%49.03%,枯落物含碳率为41.8%~49.6%之间,马尾松幼龄林林下植被含碳率最高,2年生桉树林枯落物含碳率最小。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45%~2.17%,0~20 cm土层含碳率表现为杉木>马尾松>桉树。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35.61、144.30、87.54 t.hm-2,马尾松和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马尾松幼龄和近熟林碳储量分别高于杉木,杉木中龄林碳储量高于马尾松中龄林。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乔木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43.03%、34.44%、22.92%。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下植被碳储量表现为桉树(2.54 t.hm-2)>杉木(1.91 t.hm-2)>马尾松(0.89 t.hm-2)。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1.64%、4.56%、1.95%。马尾松、杉木、桉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分别为74.13、86.48、62.95 t.hm-2,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储量最高,桉树最小,0~20 cm土层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马尾松0~20 cm土层碳储量占其土壤总碳储量的47.03%,杉木占51.67%,桉树为42.58%。乔木和土壤碳储量成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的碳储存库。
引用
收藏
页码:1608 / 161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马尾松与红锥混交异龄林生物量分配格局
    赵金龙
    梁宏温
    温远光
    卢立华
    明安刚
    苏建苗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 (02) : 60 - 64+71
  • [2] 桂西北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生长规律及其分配模式
    张仕光
    刘建
    黄开勇
    梁瑞龙
    蓝肖
    [J]. 广西林业科学, 2010, 39 (04) : 189 - 192+219
  • [3]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 (11) : 47 - 53
  • [4] 南亚热带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康冰
    刘世荣
    蔡道雄
    卢立华
    [J]. 林业科学, 2009, 45 (08) : 147 - 153
  • [5] 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及储量
    徐桂林
    方晰
    田大伦
    唐志娟
    张铸三
    [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9, 26 (03) : 333 - 340
  • [6] 不同造林模式人工林碳贮量的预估及比较分析——以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为例
    文娟
    金大刚
    莫祝平
    陆道调
    秦武明
    [J]. 广西林业科学, 2009, 38 (01) : 35 - 38
  • [7]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侯振宏
    张小全
    徐德应
    于澎涛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05) : 97 - 103
  • [8] 桂西北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
    荣薏
    何斌
    黄恒川
    黄海仲
    樊东函
    陈玉萍
    韦中绵
    [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2008, 27 (04) : 451 - 455
  • [9] 林分密度对尾巨桉生物量及生产力的影响
    李志辉
    陈少雄
    谢耀坚
    张斌
    朱宾良
    [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04) : 49 - 54
  • [10] 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王兵
    魏文俊
    李少宁
    郭浩
    白秀兰
    [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2) : 93 -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