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视向滑动机制分析

被引:62
作者
冯振 [1 ,2 ]
殷跃平 [3 ]
李滨 [1 ,2 ]
张明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中国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视向倾斜滑动; 岩溶发育带; 关键块体阻滑; 离散元法;
D O I
10.16285/j.rsm.2012.09.012
中图分类号
TU457 [岩石稳定性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重庆武隆鸡尾山山体为典型的斜倾厚层灰岩山体,其破坏模式不同于常见侧向崩塌-堆积层滑坡,属于真倾向滑移变形转为视向整体滑动的特殊失稳模式。在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岩溶及地下水作用、软弱夹层等影响因素分析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形成原因;根据滑坡破坏机制,基于关键块体控制理论,对鸡尾山滑坡进行三维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利用三维离散元软件模拟鸡尾山滑坡的初始变形破坏过程,分析了鸡尾山滑坡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的视向滑动形成机制和变形破坏特征,并探讨了节理化和溶蚀岩体的参数取值。结果分析认为,在重力的长期作用下,鸡尾山山体初始沿真倾向方向滑移,沿岩溶发育的陡倾节理裂隙逐渐产生后缘及侧向裂缝,形成块状后部驱动块体,由于地下水等因素使软弱夹层软化,驱动块体下滑力增大,前缘阻滑关键块体内部应力积累,并最终沿强度较低的岩溶发育带发生剪切破坏,从而导致整体滑动;在进行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分析时,考虑实际的滑坡机制,将滑体分为驱动块体和关键块体分别进行力的解析,并以关键块体的安全系数代表滑坡的安全系数更加合理。数值模拟显示,软弱夹层强度降低、岩溶发育带剪切破坏后,滑体进入大变形阶段,表明关键块体控制和阻滑作用明显,软弱夹层强度降低是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对山体的影响主要是使上覆岩体压应力增大,但对滑体的变形无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704 / 271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重庆武隆鸡尾山危岩体形成与崩塌成因分析
    刘传正
    [J]. 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8 (03) : 297 - 304
  • [2] 斜倾厚层山体滑坡视向滑动机制研究——以重庆武隆鸡尾山滑坡为例
    殷跃平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 29 (02) : 217 - 226
  • [3] 2009年6·5重庆武隆鸡尾山崩滑灾害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初步研究
    许强
    黄润秋
    殷跃平
    侯圣山
    董秀军
    范宣梅
    汤明高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4) : 433 - 444
  • [4] 川东地区层滑参数系统研究
    李本亮
    孙岩
    朱文斌
    郭继春
    温世红
    [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1) : 29 - 33+3
  • [5] 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及锚固工程优化设计
    殷跃平
    康宏达
    张颖
    [J]. 岩土工程学报, 2000, (05) : 599 - 603
  • [6] 离散元法模拟边坡稳定性若干问题探讨
    侯克鹏
    阮永芬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0, (01) : 92 - 94
  • [7] 四川省武都水库坝基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研究.[D].付兵.西南交通大学.2005, 04
  • [8] 岩石边坡工程.[M].熊传治; 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