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边坡基质-植被系统的养分循环

被引:24
作者
李绍才 [1 ]
孙海龙 [1 ]
杨志荣 [1 ]
何磊 [2 ]
崔保山 [3 ]
机构
[1]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3]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关键词
岩石边坡; 植被护坡; 基质--植被; 养分循环; 生物循环;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06.02.015
中图分类号
TU452 [岩体力学性质及应力理论分析];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质--植被系统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工程的主要功能构件,其养分循环状况决定了系统的稳定发展.该文以狗芽根为建植植物,利用模拟边坡的观测试验,对岩石边坡基质--植被系统的养分循环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基质中养分贮量平均占整个系统的98%以上,是系统营养元素的主要贮藏库,各种营养元素总贮量的顺序为K>N>P>Ca>Mg,生物亚系统营养元素总贮量的顺序为K>N>Ca>Mg>P;坡面植被建植2年左右,植被死体的生物量积累可达动态平衡,是系统养分循环得以实现的基础;系统养分元素的生物循环遵循K>N>Ca>Mg>P的顺序,坡面植被对基质养分的吸收以N、Ca、Mg的利用率较高,且各养分元素的年归还量均大于年存留量,坡面植被具有养分高速循环利用特征;由于基质良好的稳定特性及植被层的覆盖作用,系统的养分年输入量大于年输出量(径流输出),说明其处于良好的养分积累状态,基质(不包括枯落物及死根)的养分年输入量(K除外)也大于年输出量,K元素虽然处于亏损状态,但年亏损额不大,要维持坡面植被的稳定持续发展,不需要外源补给,表明经人工合理配置后,养分不是工程后期管理的主要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分生物量及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 [J].
张希彪 ;
上官周平 .
生态学报, 2005, (03) :527-537
[2]   中国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J].
李绍才 ;
孙海龙 .
资源科学, 2004, (S1) :61-66
[3]   岩石边坡生态护坡特点及其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J].
赵华 ;
黄润秋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4, (01) :87-90
[4]   ZZLS绿色生态护坡材料的强度试验研究 [J].
张季如 ;
朱瑞赓 ;
夏银飞 ;
张雄兵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 (09) :1533-1537
[5]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凋落物数量、养分归还及凋落叶分解(英文) [J].
杨玉盛 ;
林鹏 ;
郭剑芬 ;
林瑞余 ;
陈光水 ;
何宗明 ;
谢锦升 .
生态学报, 2003, (07) :1278-1289
[6]   西双版纳热带人工雨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J].
唐建维 ;
张建候 ;
宋启示 ;
黄自云 ;
李自能 ;
王利繁 ;
曾荣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1) :1-6
[7]   东灵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量和能量密度研究 [J].
桑卫国 ;
苏宏新 ;
陈灵芝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S1) :88-92
[8]   厚层基材喷射植被护坡植物选型设计研究 [J].
张俊云 ;
周德培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4) :163-165
[9]   厚层基材喷射护坡试验研究 [J].
张俊云 ;
周德培 ;
李绍才 .
水土保持通报, 2001, (04) :44-46
[10]   生物生产力的“4P”概念、估算及其相互关系 [J].
方精云 ;
柯金虎 ;
唐志尧 ;
陈安平 .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4) :414-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