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条件下南方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被引:9
作者
姜芃 [1 ]
严力蛟 [1 ]
董有浦 [2 ]
樊吉 [1 ]
张沛 [1 ]
机构
[1]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
[2]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人工降雨; 稀土示踪技术; 相对侵蚀量; 侵蚀泥沙来源;
D O I
10.15983/j.cnki.jsnu.2013.04.011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利用稀土示踪技术和径流小区法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研究南方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研究发现:坡面侵蚀量与降雨强度有关;坡面侵蚀泥沙主要来自坡面的中部和下部,其中坡面上部只占总侵蚀量的10%左右,而中坡和下坡占总侵蚀量的90%左右,下坡侵蚀量最大,占总侵蚀量50%左右;降雨强度、土壤团聚结构、渗透率和土壤含水量导致第一次人工降雨的侵蚀量、侵蚀泥沙中各稀土元素的含量最大;第二次人工降雨的侵蚀量比第一次人工降雨的小,但比后面3次人工降雨的侵蚀量大.同时探讨了南方地区侵蚀研究的重要性和特点、人工降雨所测结果的应用,以及侵蚀泥沙来自于中部和下部的机理.
引用
收藏
页码:96 / 99+104 +10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太行山山前平原土壤有效水动态分析 [J].
蔡燕 ;
王会肖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3) :313-317+322
[2]   南方丘陵区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 [J].
黄志刚 ;
欧阳志云 ;
李锋瑞 ;
郑华 ;
王效科 ;
王中建 .
生态学报, 2009, 29 (06) :3136-3146
[3]   近50年黄土高原侵蚀性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J].
信忠保 ;
许炯心 ;
马元旭 .
地理科学, 2009, 29 (01) :98-104
[4]   坡面小区土壤-径流-泥沙中磷素流失特征分析 [J].
王晓燕 ;
王静怡 ;
欧洋 ;
于洋 ;
段淑怀 ;
路柄军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5
[5]   不同施用方式下酸性土坡地污泥氮素随径流迁移的研究 [J].
陈炎辉 ;
杨舜成 ;
王果 ;
陈文祥 ;
陈明华 ;
苏惠丽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5-19
[6]   紫色丘陵区蓑草植物篱的减流减沙效应及其机理 [J].
刘定辉 ;
赵燮京 ;
曹均城 ;
刘敏 ;
王昌桃 ;
毛仕昌 .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03) :439-442
[7]   近地表土壤水分条件对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J].
张玉斌 ;
郑粉莉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02) :5-10+17
[8]   生草覆盖与植物篱技术防治紫色土坡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的初步研究 [J].
夏立忠 ;
杨林章 ;
李运东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2) :28-31
[9]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与降水变化的水土流失分异 [J].
黄志霖 ;
傅伯杰 ;
陈利顶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04) :11-18+26
[10]   坡面侵蚀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过程的REE示踪法研究 [J].
琚彤军 ;
刘普灵 .
核农学报, 2005, (01)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