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极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10
作者
叶磊 [1 ,2 ]
欧向军 [3 ]
张洵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驱动力机制; 经济极化; 熵值法; 长三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7 [地方经济];
学科分类号
0202 ; 020202 ;
摘要
在归纳概括经济极化驱动力机制概念及其内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建立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驱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996,2001,2006和2012年4个典型年份,运用熵值法对其整体和25个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驱动力和类型进行定量比较。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经济极化的驱动力与极化水平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互促进关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极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逐步由工业化为主向全球化为主转变,进而转向城镇化和分权化多元并进的局面;②近10多年来,上海市的经济极化属于分权化带动型,但其经济极化的总驱动力在逐渐减弱,而江苏省各地区经济极化驱动力的类型多样,自北向南的层次感十分突出,浙江省各地区的经济极化类型变化较大,主要是从以工业化带动型为主逐渐向分权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型转变。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 [J].
欧向军 ;
叶磊 ;
张洵 ;
芦惠 .
经济地理, 2012, 32 (07) :24-29
[2]   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PAF模型 [J].
吴丰林 ;
方创琳 ;
赵雅萍 .
地理研究, 2011, 30 (01) :71-82
[3]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三大城市群的极化发展 [J].
赵映慧 ;
修春亮 ;
姜博 ;
程林 .
经济地理, 2010, 30 (05) :738-743
[4]   河南外向型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态势分析 [J].
孟德友 ;
陆玉麒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9, (04) :52-56
[5]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极化的演化分析 [J].
李正华 ;
徐小平 ;
杜建国 .
经济问题探索, 2008, (06) :23-29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极化研究 [J].
刘兆德 ;
姚丽丽 ;
虞孝感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7, (06) :82-86+91
[7]   江苏省区域经济极化及其动力机制定量分析 [J].
欧向军 ;
顾朝林 .
地理学报, 2004, (05) :791-799
[8]   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 [J].
乔家君 .
资源科学, 2004, (01) :113-119
[9]   极化效应、新极化效应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持续发展 [J].
吕拉昌 .
地理科学, 2000, (04) :355-361
[10]   改进的熵值法及其在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J].
郭显光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 (12) :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