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与潜在转换关系

被引:9
作者
王兴华
门明新
王树涛
陈亚恒
霍习良
周亚鹏
许皞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耕地; 建设用地; 可持续发展容量; 潜在转换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 [土地经济学];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1204 ; 120405 ;
摘要
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愈来愈严重,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测算了卢龙县耕地和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容量和负荷系数,用以表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能容纳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规模,并以可供转用量为基准探讨了卢龙县耕地与建设用地潜在转换关系,结果表明:(1)1997—2008年卢龙县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为1.7667、0.5381hm2和1.2285hm2,平均每年增长3.40%、1.73%和4.29%;(2)耕地与建设用地足迹1997—2008年都处于增加趋势,耕地足迹多年平均为0.4621hm2/人,占总足迹的26.16%,建设用地足迹为0.0134hm2/人,其需求量较耕地明显下降。耕地承载力为0.3831hm2/人,占总承载力的71.20%;建设用地承载力0.1447hm2/人,占总承载力的26.89%,平均每年增长0.63%;(3)耕地可持续发展容量逐渐小于现有实际耕地面积,出现耕地利用负荷现象,不再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负荷系数多年平均大于2.20。(4)1997—2003年,耕地需求未曾超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供转用量锐减到1889.46hm2;2004—2005年,耕地维持可供转用量已出现负值,建设用地整理供应满足耕地可持续发展要求;2006—2008年,即使将所有建设用地超额全部整理为耕地也不能满足其需求。
引用
收藏
页码:3772 / 3783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 土地利用变化对福建生态系统结构及服务功能的影响探讨
    陈加兵
    郑达贤
    陈松林
    李慧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5 (06) : 98 - 105
  • [2] 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困境与出路
    俞孔坚
    袁弘
    李迪华
    王思思
    乔青
    [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 (11) : 3 - 8+20
  • [3]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张芳怡
    邢元志
    濮励杰
    彭补拙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5) : 98 - 103
  • [4]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
    罗鼎
    月卿
    邵晓梅
    王静
    [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5) : 791 - 797
  • [5] 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唐旭
    刘耀林
    赵翔
    杨祝晖
    扈传荣
    [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 (02) : 64 - 69+80
  • [6] 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定量分析
    陈其春
    吕成文
    李壁成
    全斌
    [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1) : 223 - 231
  • [7]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定量分析及预测——以哈尔滨市为例
    周雷
    宋戈
    [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 14 - 16+24
  • [8]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 居玲华,石培基.广东土地科学. 2008(05)
  • [9] 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 居玲华,石培基.广东土地科学. 2008 (05)
  • [10] 山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与对策
    马巨革
    [J]. 中国土地科学, 2008, (10) : 39 -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