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磷脂组分变化的比较研究

被引:15
作者
吕爱平
李德新
崔家鹏
林庶茹
夏淑杰
机构
[1] 辽宁中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关键词
脾阳虚证; 肾阳虚证; 动物模型; 磷脂组分;
D O I
10.13193/j.archtcm.2003.01.75.lvap.038
中图分类号
R228 [中医病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 :探讨实验性脾、肾阳虚模型大鼠磷脂组分的变化 ,揭示脾肾相关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采用经典方法分别复制了脾阳虚证和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观察并对比了两种模型大鼠和相应治疗组的神经鞘磷脂(SM )、磷脂酰胆碱 (PC)、磷脂酰乙醇胺 (PE)和磷脂酰甘油 (CL)的含量变化。结果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SM升高 ,PC下降 ,SM /PC比值升高 ,且组间差异显著。治疗药物具有降低SM ,升高PC ,降低SM /PC比值的作用。结论 :甘油磷酯减少、神经磷脂增加是脾、肾阳虚证形成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78 / 83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脾、肾阳虚模型大鼠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相关性的比较研究 [J].
吕爱平 ;
李德新 ;
易杰 ;
黄飞 ;
林庶茹 ;
夏淑杰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0, (12) :15-17
[2]   脾阳虚证大白鼠模型脂质过氧化速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 [J].
刘艳明,李德新,王晓明,易杰 .
辽宁中医杂志, 1994, (01) :13-18
[3]   生物膜的老年化和心肌缺血损伤的发病学 [J].
李芳生 .
地方病通讯, 1985, (01) :10-15
[4]  
磷脂与疾病及其研究方法.[M].李立编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5]  
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M].陈小野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