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带内PM10、PM2.5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被引:50
作者
刘旭辉
余新晓
张振明
刘萌萌
阮氏青草
机构
[1] 北京林业大学
关键词
林带; 颗粒物; 浓度; 气象因素;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40422.016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了研究林带对颗粒物的阻滞作用,2013年5月在北京市北五环南侧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生态廊道附近观测不同林带内PM10与PM2.5的浓度变化以及气象因素,分析林带内外的PM10和PM2.5的浓度变化特征,以及气温、相对湿度对其影响。结果表明:PM10与PM2.5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7:00左右最高,17:00左右出现最低值;林带对PM10的阻滞作用明显;林带对PM2.5的阻滞作用比较复杂,榆树林带和混交林带内PM2.5浓度降低,但杨树林带情况完全相反,林带内PM10和PM2.5的浓度随气象因素变化而变化,二者与气温呈负相关,气温升高,大气垂直对流作用加剧,有利于颗粒物扩散,PM10和PM2.5浓度降低;PM10和PM2.5的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715 / 17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北京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粒径分布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 [J].
郎凤玲 ;
闫伟奇 ;
张泉 ;
曹军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07) :1153-1159
[2]   北方地区典型天气对城市森林内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J].
郭二果 ;
王成 ;
郄光发 ;
蔡煜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3, (07) :1185-1198
[3]  
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基本特征、监测方法及森林调控功能[J]. 王华,鲁绍伟,李少宁,潘青华,张玉平.应用生态学报. 2013(03)
[4]   京津冀地区控制PM2.5污染的健康效益评估 [J].
黄德生 ;
张世秋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01) :166-174
[5]   PM2.5在线监测技术概述 [J].
欧阳松华 .
中国环保产业, 2012, (04) :14-18
[6]   我国大气颗粒物来源及特征分析 [J].
胡敏 ;
唐倩 ;
彭剑飞 ;
王锷一 ;
王淑兰 ;
柴发合 .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1, 36 (05) :15-19
[7]   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J].
张剑 ;
刘红年 ;
唐丽娟 ;
朱焱 ;
周志恩 ;
蒋维楣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9) :982-987
[8]  
京津冀典型城市大气颗粒物化学成分同步观测研究[J]. 孙颖,潘月鹏,李杏茹,朱若华,王跃思.环境科学. 2011(09)
[9]   北京交通环境PM分布特征及重金属形态分析 [J].
钱枫 ;
杨仪方 ;
张慧峰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6) :608-614
[10]  
2008奥运和后奥运时段北京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比对研究[J]. 刘子锐,孙扬,李亮,王跃思.环境科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