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被引:83
作者
李海兵 [1 ,2 ]
王宗秀 [3 ]
付小方 [4 ]
侯立玮 [4 ]
司家亮 [1 ,2 ]
邱祝礼 [1 ,2 ]
李宁 [5 ]
吴富峣 [1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4]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5] 不详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 地震断层; 发震构造; 龙门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北川破裂带,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破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更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另外,在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引用
收藏
页码:803 / 8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 [J].
张培震 ;
徐锡伟 ;
闻学泽 ;
冉勇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4) :1066-1073
[2]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J].
许志琴 ;
李化启 ;
侯立炜 ;
付小芳 ;
陈文 ;
曾令森 ;
蔡志慧 ;
陈方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62-1276
[3]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晚新生代走滑-逆冲作用的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40-51
[4]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陈智樑 ;
陈良忠 .
地学前缘, 2001, (02) :375-384
[5]   中国活动构造研究 [J].
邓起东 .
地质论评, 1996, (04) :295-299
[6]  
新疆古地震[M]. 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 冯先岳著, 1997
[7]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著, 1992
[8]  
USGS Earthquake Center. http://earthquake.usgs.gov/eqcenter/eqinthenews/2008/us2008ry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