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数字地震台下方壳幔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8
作者
张学民
刁桂苓
王为民
束沛镒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 河北省地震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河北省地震局
[5] 河北石家庄
[6] 北京
关键词
快速模拟退火; 速度结构; 低速层; 渭河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8 [地震台、站];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广义反、透射系数的传递矩阵计算理论地震图,用快速模拟退火法搜索最佳模型,通过与地震台站实际记录的P波波形进行拟合对比,反演了陕西省13个数字地震台下方的P波速度结构。台站分布区域涉及到秦岭造山带、渭河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个构造区域。结果显示,3个构造区的地下速度结构差异明显,呈现了各自的构造特点,其中秦岭造山带上地壳乃至地表速度高,中下地壳出现多个低速层,可能与岩石脱水、构造滑脱带等有关;渭河盆地内上中地壳高低速度层交替出现,反映了断层活动在浅部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台有部分台站保持稳定的匀速构造,反映了古老地台地层稳定发展的特性,部分台站受到后期改造,低速层位增多。因为变化剧烈的台站分布在盆地的南部和西部,而且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区主应力场方向为近东西向,可以说秦岭北缘的断裂作用以及后来来自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是导致渭河盆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我们讨论了速度结构与强震、地震分布以及不同构造演化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苏鲁地区地壳岩浆底侵的地球物理判识 [J].
杨文采 ;
汪集旸 .
地质学报, 2002, (02) :173-179+291
[2]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研究唐山震区台下的P、S波速度结构 [J].
张学民 ;
束沛镒 ;
刁桂苓 ;
夏乱保 ;
武有文 ;
李光 ;
王玉珍 ;
张学文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01) :10-17
[3]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部地球物理调查(1)─—深反射地震 [J].
杨文采,程振炎,陈国九,胡振远,白金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1) :41-52
[4]   北京—怀来—丰镇剖面地壳上地幔构造与速度结构研究 [J].
祝治平 ;
张先康 ;
张建狮 ;
张成科 ;
赵金仁 ;
盖玉杰 .
地震学报, 1997, (05) :54-60
[5]   渭河断陷盆地地壳速度的层析成像研究 [J].
薛广盈 ;
丁韫玉 ;
袁志祥 .
地震学报, 1997, (03) :60-67
[6]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的接收函数及其非线性反演 [J].
刘启元 ;
RainerKind ;
李顺成 .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03) :356-368
[7]   秦岭和华北地区地壳低速层的成因探讨──岩石高温高压波速实验证据 [J].
赵志丹,高山,骆庭川,张本仁,谢鸿森,张月明,徐惠刚,郭捷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5) :642-652
[8]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 [J].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吴华,吴丹 .
地球物理学报, 1995, (01) :34-45
[9]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J].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749-758
[10]   大陆多震层研究现状和讨论 [J].
马宗晋 ;
张家声 ;
刘国栋 ;
刘若新 .
地震地质, 1990, (03) :26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