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数字地震台下方壳幔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8
作者
张学民
刁桂苓
王为民
束沛镒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 河北省地震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河北省地震局
[5] 河北石家庄
[6] 北京
关键词
快速模拟退火; 速度结构; 低速层; 渭河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8 [地震台、站];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利用广义反、透射系数的传递矩阵计算理论地震图,用快速模拟退火法搜索最佳模型,通过与地震台站实际记录的P波波形进行拟合对比,反演了陕西省13个数字地震台下方的P波速度结构。台站分布区域涉及到秦岭造山带、渭河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个构造区域。结果显示,3个构造区的地下速度结构差异明显,呈现了各自的构造特点,其中秦岭造山带上地壳乃至地表速度高,中下地壳出现多个低速层,可能与岩石脱水、构造滑脱带等有关;渭河盆地内上中地壳高低速度层交替出现,反映了断层活动在浅部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台有部分台站保持稳定的匀速构造,反映了古老地台地层稳定发展的特性,部分台站受到后期改造,低速层位增多。因为变化剧烈的台站分布在盆地的南部和西部,而且震源机制解显示该区主应力场方向为近东西向,可以说秦岭北缘的断裂作用以及后来来自青藏高原的挤压应力是导致渭河盆地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我们讨论了速度结构与强震、地震分布以及不同构造演化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秦岭北缘活动断裂带[M]. 地震出版社 , 陕西省地震局[著], 1996
[12]  
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叶连俊等主编, 1991
[13]  
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M]. 地震出版社 , 国家地震局编, 1988
[14]   用于速度图象重建的层析成象法 [J].
刘福田 ;
李强 ;
吴华 ;
胡戈 ;
刘建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89, (01) :46-61
[15]   中国西部地区门源—平凉—渭南地震测深剖面资料的分析解释 [J].
张少泉 ;
武利均 ;
郭建明 ;
陈学波 ;
赵静娴 ;
丁韫玉 ;
黄长林 ;
张诚 ;
陈志泰 .
地球物理学报, 1985, (05) :460-472
[16]   中国地壳厚度及上地幔密度分布(三维重力反演结果) [J].
冯锐 .
地震学报, 1985, (02) :143-157
[17]   利用深源远震记录波形研究台站区域的介质结构 [J].
朱碚定 ;
李幼铭 .
地球物理学报, 1985, (01) :16-25
[18]   层状介质中地震面波频散函数和体波广义反射系数的计算 [J].
李幼铭 ;
束沛镒 .
地球物理学报, 1982, (02) :130-139
[19]   利用地震面波研究中国地壳结构 [J].
冯锐 ;
朱介寿 ;
丁韫玉 ;
陈国英 ;
何正勤 ;
杨树彬 ;
周海南 ;
孙克忠 .
地震学报, 1981, (04) :3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