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被引:32
作者
刘文灿
王果胜
机构
[1]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逆冲推覆构造,中生代,北淮阳,大别山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别山北缘北淮阳地区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作用使本区广泛发育的以下古生界为主体的中、浅变质构造地层,在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向NE逆冲(掩)于石炭系和中侏罗统之上,形成一系列构造窗、飞来峰和逆冲(掩)断层带,其最小逆冲推覆距离平均为244km,形成时代介于J2—J3之间,其形成与大别造山带的碰撞挤压有关,是大别地块中生代向北仰冲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新的构造格局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高天山,周存亭,孙先如
    [J]. 安徽地质, 1995, (03) : 1 - 12
  • [2] 东秦岭陆壳反射地震剖面
    袁学诚,徐明才,唐文榜,王庆海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6) : 749 - 758
  • [3] 大别山北麓地区的构造格局
    王瑜
    [J]. 中国区域地质, 1994, (02) : 141 - 147
  • [4]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
    董树文
    孙先如
    张勇
    黄德志
    王刚
    戴世坤
    于邦存
    [J]. 科学通报 , 1993, (06) : 542 - 545
  • [5] 大别山区(安徽部分)的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
    徐树桐
    江来利
    刘贻灿
    张勇
    [J]. 地质学报, 1992, (01) : 1 - 14+97
  • [6] 关于中国南北板块在北淮阳地区界线的探讨
    颜怀学
    金福全
    吕培基
    陆光森
    张廷秀
    王道轩
    崔可锐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88, (02) : 125 - 132
  • [7]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大型推覆-滑脱构造及其演化
    郝杰
    刘小汉
    [J]. 地质科学, 1988, (01) : 1 - 10+97
  • [8] 合肥盆地重磁场的解析延拓对深部构造分析的意义
    李秀新
    刘德良
    [J]. 石油物探, 1979, (02) : 73 - 92
  • [9]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索书田等著, 1993
  • [10] 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及其演化[M].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张国伟等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