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219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张国伟
赵路子
樊春
鲁人齐
文竹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4]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成盆机制; 地质结构; 构造旋回; 叠合盆地;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四川盆地是典型的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的克拉通盆地,在其多套沉积层序中富含天然气,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近年来连续发现了普光、龙岗、合川、新场、九龙山和元坝等多个大气田。揭示四川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不仅为探讨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奠立重要基础,而且为探索强烈构造活动环境之下油气有效聚集与保存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利用盆地内部最新的地面地质调查、钻探、重磁与地震等油气勘探资料,将周缘板块构造演化、造山带的发展与盆地的沉积充填密切结合,探讨四川盆地及邻区的盆地发展历史及其多旋回叠加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位于中上扬子克拉通之上,在显生宙期间,表现为板块构造围限下的陆内变形与盆地发育过程,即北侧为秦岭洋盆(早古生代为北秦岭洋,晚古生代—三叠纪为南秦岭洋),西南侧为昌宁—孟连洋盆、金沙江—墨江洋盆、甘孜—理塘洋盆(主要为古特提斯洋盆),东南侧为江南—雪峰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早古生代裂陷)和西北侧龙门山陆内裂陷带(主要为晚古生代裂陷),这些洋盆或裂陷带的开启与关闭使得四川盆地及邻区经历了原特提斯洋(Z—S)、古特提斯洋(D—T)与新特提斯洋(J—Q)3个演化阶段,每一阶段包括与洋盆打开有关的伸展阶段和与洋盆闭合有关的聚敛挤压阶段,这些构造作用在克拉通内部表现为伸展期(Z—O、D—P—T3χ3、J1-2)盆地与挤压期(S、T3χ4-6、J3—K1)盆地交替发育的特点,体现出盆地发展的旋回性。不同性质的旋回/盆地发生横向复合与垂向叠加形成多旋回盆地相叠加的"层、块"地质结构,受周缘盆—山体系多期构造作用的影响,这种"垂向分层、横向分块"的结构遭受了强烈改造,对油气聚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89 / 606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   塔里木地区奥陶纪原型盆地类型及其演化 [J].
何登发 ;
周新源 ;
张朝军 ;
阳孝法 .
科学通报, 2007, (S1) :126-135
[3]   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内发现大隆组 [J].
王一刚 ;
文应初 ;
洪海涛 ;
夏茂龙 ;
宋蜀筠 .
天然气工业, 2006, (09) :32-36+162
[4]   中国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J].
贾承造 ;
何登发 ;
石昕 ;
杨庚 ;
张朝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5) :412-420
[5]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 [J].
马永生 ;
蔡勋育 ;
李国雄 .
地质学报, 2005, (06) :858-865
[6]   多旋回叠合盆地构造控油原理 [J].
何登发 ;
贾承造 ;
周新源 ;
石昕 ;
王招明 ;
皮学军 ;
张朝军 .
石油学报, 2005, (03) :1-9
[7]   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J].
李晓清 ;
汪泽成 ;
张兴为 ;
刘琴 ;
燕金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4) :347-351
[8]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的新认识 [J].
罗志立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2) :85-92+94
[9]   中国克拉通盆地中央古隆起与油气勘探 [J].
何登发 ;
谢晓安 .
勘探家, 1997, (02) :11-19+5
[10]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大中型气田成藏条件研究 [J].
宋文海 .
天然气工业, 1996, (S1) :13-26+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