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被引:28
作者
汤秋香 [1 ]
任天志 [1 ]
雷宝坤 [2 ]
翟丽梅 [1 ]
胡万里 [2 ]
张继宗 [1 ]
林涛 [3 ]
刘宏斌 [1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3]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田; 轮作; 氮磷流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因此,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608 / 61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 [J].
栾玉泉 ;
谢宝川 .
大理学院学报, 2007, (12) :38-40
[2]   洱海总磷、总氮污染现状分析 [J].
杨晓雪 .
云南环境科学, 2006, (S1) :113-115+112
[3]   洱海湖滨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及对策 [J].
杨曙辉 ;
宋天庆 .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 (06) :428-431+438
[4]   小流域氮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黄云凤 ;
张珞平 ;
洪华生 ;
陈求稳 .
水利学报, 2006, (07) :801-806+812
[5]   太湖流域麦田土壤氮素流失过程的模拟研究 [J].
肖强 ;
张维理 ;
王秋兵 ;
武淑霞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5, (06) :25-30
[6]   上海郊区旱作农田氮素流失研究 [J].
黄沈发 ;
陆贻通 ;
沈根祥 ;
唐浩 .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02) :50-53
[7]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Ⅱ.欧美国家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及控制[J]. 张维理,冀宏杰,Kolbe H.,徐爱国.中国农业科学. 2004(07)
[8]   低施磷水平下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黄泥土磷迁移性的影响 [J].
潘根兴 ;
焦少俊 ;
李恋卿 ;
徐向东 ;
邱多生 ;
徐晓波 ;
储秋华 ;
赵洪祥 .
环境科学, 2003, (03) :91-95
[9]   基于暴雨径流过程监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研究 [J].
李国斌 ;
王焰新 ;
程胜高 .
环境保护, 2002, (05) :46-48
[10]   我国水环境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研究简述 [J].
朱铁群 .
农村生态环境, 2000, (03)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