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栽培稻遗传多样性中心和起源研究

被引:23
作者
黄燕红
孙新立
王象坤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中国栽培稻; 遗传多样性; 等位酶;
D O I
10.13430/j.cnki.jpgr.2005.02.001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研究对中国栽培稻6个地理分布群的70 0份古老地方栽培品种进行9个多态性等位酶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籼稻和粳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均以云南最大,淮河上游次之,黄河以北最小。中国栽培稻有3个遗传多样性中心:云南,长江中游—淮河上游,华南。长江中游—淮河上游可能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中心。结合考古学资料及前人的工作,认为云南不是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中心,而可能是中国起源中心衍生的一个次生中心并受到南亚中心的强烈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2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中国稻作起源与演化
    王象坤
    孙传清
    才宏伟
    张居中
    [J]. 科学通报, 1998, (22) : 2354 - 2363
  • [2] 云南地方稻种的遗传变异和籼粳分化
    刘克德
    张启发
    张端品
    谢岳峰
    [J]. 植物学报, 1995, (09) : 718 - 724
  • [3] 从酯酶同工酶看亚洲稻的地理起源及亚种演化
    张尧忠
    程侃声
    贺庆瑞
    [J].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04) : 1 - 6
  • [4] 略论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
    严文明
    [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02) : 53 - 56
  • [5] 广西野生稻酯酶同工酶研究报告
    吴妙燊
    陈成斌
    [J]. 作物学报, 1986, (02) : 87 - 94
  • [6] 光壳稻和爪哇型亲缘关系的研究
    罗军
    卢义宣
    黄迺威
    程侃声
    刘光荣
    王象坤
    [J]. 云南农业科技, 1984, (04) : 2 - 8
  • [7]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严文明
    [J]. 农业考古, 1982, (01) : 19 - 31+151
  • [8] 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
    游修龄
    [J]. 作物学报, 1979, (03) : 1 - 10+65
  • [9]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及其发展
    柳子明
    [J]. 遗传学报, 1975, (01) : 23 - 30
  • [10] 稻米之路[M]. 云南人民出版社 , (日)渡部忠世著,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