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形成条件及分布预测

被引:6
作者
戴弹申
机构
[1]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裂缝带,圈闭,成因,模式,分布,预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122.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四川盆地二、三叠系碳酸盐岩缝洞系统气藏特征,提出了裂缝圈闭概念及其分类。从缝洞性储层的沉积、成岩、成岩后生变化、构造变形等方面探讨了缝洞系统的形成、演化。在建立不同类型构造的裂缝模式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裂缝发育和开启程度的诸因素,阐明了裂缝圈闭形成机理和大裂缝圈闭分布规律,证明了裂缝圈闭气藏存在原生和次生两种成藏模式,为选择与研制相应的勘探技术与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总结以往预测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应用了频率域多项式拟合、子波整形高分辨率处理与解释、地震模式识别、分形分维等多项新技术,为优选、评价裂缝圈闭勘探目标、精选井位、提高钻探成功率提供了有效勘探方法,并将钻探成功率提高了10%~2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67+107-10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四川盆地早、中三叠世有机相与天然气生成条件分析 [J].
黄籍中 ;
陈盛吉 .
石油学报, 1991, (02) :10-19
[2]   构造几何分析在川东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J].
戴弹申 ;
欧振洲 ;
王旭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 (01) :51-61
[3]   川南朱鹿榕坝地区阳新统天然气的聚集特点及勘探方法 [J].
刘开时 .
天然气工业, 1986, (02) :23-27+5
[4]   构造曲率是勘探裂缝性气藏的有效方法 [J].
戴弹申 .
天然气工业, 1982, (04) :21-26
[5]   川南气区阳新气藏进一步按拱曲体的勘探开发设想 [J].
徐中英 .
天然气工业, 1982, (04) :27-35
[6]  
裂缝性油气藏勘探文集.[M].周家尧选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7]  
天然气地质学.[M].包 茨主编;.科学出版社.1988,
[8]  
构造物理学概论.[M].马瑾 著.地震出版社.1987,
[9]  
地层圈闭油、气田.[M].(美)E.金.劳伯特主编;陈发景等译;.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