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部硅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制约

被引:10
作者
孙立新
万晓樵
贾建称
胡华斌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实验室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硅岩; 构造背景;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白垩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 [沉积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硅岩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广泛发育。在 1∶ 2 5万萨嘎县幅、桑桑区幅区域地质调查中 ,在缝合带及其南侧宗卓组中识别出 3种硅岩沉积组合 :1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2构造混杂带内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3宗卓组内夹于页岩—岩屑石英杂砂岩的硅岩。在硅岩中分离出的放射虫组合时代为白垩纪。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 ,对硅岩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 ,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 Al/ (Al+Fe+Mn)为 0 .5 33~ 0 .5 4 6 <0 .6 19(除 9号样外 ) ,Ce/ Ce* 为 0 .6 7(平均 ) ,L an/ Ybn为 0 .83~ 1.37和 L an/ Cen为0 .82~ 2 .2 3;夹于页岩中的硅岩 Al/ (Al+Fe+Mn)为 0 .5 5 7~ 0 .6 19,Ce/ Ce*为 0 .995~ 1.35 0 ,L an/ Ybn为 0 .71~ 1.0 3和 L an/ Cen为 0 .6 8~ 0 .98;宗卓组内的硅岩 Al/ (Al+Fe+Mn)为 0 .6 15~ 0 .70 7>0 .6 19,Ce/ Ce* 为 0 .94~1.14 ,L an/ Ybn 为 1.4 4~ 1.6 6和 L an/ Cen 为 0 .85~ 1.0 7。研究证实 ,3种背景的硅岩均反映非热水或生物成因。嘎学群内与玄武岩伴生的硅岩具深水盆地沉积特征 ;宗卓组中的硅岩具典型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特征 ;构造混杂带内的硅岩形成于近大陆边缘环境中
引用
收藏
页码:380 / 38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再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启动时间 [J].
王成善 ;
李祥辉 ;
胡修棉 .
地质学报, 2003, (01) :16-24
[2]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古新世深水沉积和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对前陆盆地演化的制约 [J].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47-58
[3]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J].
万晓樵 ;
梁定益 ;
李国彪 .
地质学报, 2002, (02) :155-162
[4]   西藏仲巴晚白垩世硅质岩放射虫化石的发现 [J].
孙立新 ;
张振利 ;
范永贵 ;
贾建称 ;
李金和 .
地质通报, 2002, (03) :172-174
[5]   雅鲁藏布缝合带硅岩的地球化学成因标志及其地质意义 [J].
王东安,陈瑞君 .
沉积学报, 1995, (01) :27-31
[6]  
滇西昌宁-孟连带古特提斯洋硅质岩稀土元素和铈异常特征[J]. 丁林,钟大赉.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5(01)
[7]   西藏南部的滑塌堆积附视频 [J].
王连城 .
地质科学, 1982, (02) :201-206+241
[8]   西藏南部拉孜—江孜一带的白垩系 [J].
吴浩若 ;
王东安 ;
王连城 .
地质科学, 1977, (03) :250-262
[9]  
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编著, 1997
[10]  
西藏南部的沉积岩[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