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及其伴生古堰塞湖研究

被引:34
作者
李海龙 [1 ,2 ]
张岳桥 [1 ,2 ]
李建华 [1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南北向河流系统; 晚更新世; 古堰塞湖; 构造-气候耦合; 光释光测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43.1 [河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章提出了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向河流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包括岷江、青衣江、大渡河、鲜水河、雅砻江等总体呈现南北走向的河段,指出南北向河流系统的形成演化具有构造和气候双重意义。晚更新世以来,南北向河流系统发生多次堵江事件,形成数套堰塞湖沉积。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叠溪一带于71ka左右发生了大面积堵江事件,形成了上游长约30km的堰塞湖,堰塞坝位于叠溪以南的下游河谷,沿江分布约10km;该堰塞湖持续了60ka,于11ka左右彻底溃坝。青衣江上游五龙乡古堰塞湖85ka前形成,35ka前溃坝,规模不详。大渡河上游开绕村古堰塞湖长于5km,堵江时间不明,20~17ka间溃坝,堰塞坝位于色玉村一带。依据这些古堰塞湖的沉积,构造,关键层位光释光测年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出青藏高原东缘晚更新世中、晚期存在85~70ka,43~30ka和20~10ka的3个构造活跃期,可对应于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δ18O曲线体现出的C1,C3和C4的3次气候冷暖转变期。指出大规模堵江事件是快速的能量物质转化过程,地震释放强大内能,气候因素使得物质得以积累,深切河谷是堵江的有利场所。构造-气候耦合促使大型洪积扇发育、大规模堵江事件发生,进而改变河流动力、塑造河谷地貌。
引用
收藏
页码:812 / 82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与三峡库区滑坡形成机理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J].
殷志强 ;
程国明 ;
李小林 ;
王立朝 ;
胡贵寿 ;
魏刚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1) :37-45
[3]   岷江断裂羌阳桥一带古堰塞湖沉积及构造变形与古地震 [J].
安卫平 ;
赵晋泉 ;
闫小兵 ;
李自红 ;
苏宗正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980-988
[4]   青藏高原东缘新构造及其对汶川地震的控制作用 [J].
张岳桥 ;
杨农 ;
施炜 ;
董树文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68-1678
[5]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J].
赵越 ;
黎敦明 ;
刘健 ;
王瑜 ;
潘燕兵 ;
何哲峰 ;
徐刚 ;
裴军令 ;
李惠娣 ;
张克旗 ;
张拴宏 .
地质通报, 2008, 27 (12) :1961-1967
[6]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21-1233
[8]   岷江上游第四纪叠溪古堰塞湖的演化 [J].
杨文光 ;
朱利东 ;
郑洪波 ;
向芳 ;
阚瑷珂 ;
罗丽萍 .
地质通报, 2008, (05) :605-610
[9]   青藏高原东南缘玉龙雪山(5596m)晚新生代隆升的侵蚀与构造控制作用 [J].
石许华 ;
王二七 ;
王刚 ;
樊春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222-231
[10]   末次间冰期以来西宁市河谷沉积与环境 [J].
王萍 ;
蒋汉朝 ;
苏旭 ;
严富华 .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25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