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

被引:109
作者
胡雅杰 [1 ]
邢志鹏 [1 ]
龚金龙 [1 ]
刘国涛 [1 ]
张洪程 [1 ]
戴其根 [1 ]
霍中洋 [1 ]
许轲 [1 ]
魏海燕 [1 ]
郭保卫 [1 ]
沙安勤 [2 ]
周有炎 [2 ]
罗学超 [2 ]
刘国林 [2 ]
机构
[1]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2] 江苏省兴化市农业局
关键词
水稻; 钵苗机插; 产量构成特征; 群体动态特征; 高产形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旨在阐明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群体动态特征以及高产形成机制。【方法】2010年选用24个不同单穗重粳稻品种统一高产栽培,以成熟期平均单穗重聚类分析划分3种穗型,并每种穗型筛选2个具有代表性品种。2011—2012年采用大穗型品种甬优8号和甬优2640,中穗型品种武运粳24号和宁粳3号,小穗型品种淮稻5号和淮稻10号为试验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大田试验,以毯苗机插水稻为对照,系统研究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并从秧苗素质、栽后物质积累、阶段光合物质生产、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株型特征、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根系活力等方面深入探讨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结果】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大穗型品种增产8.71%—11.11%,中穗型品种增产6.85%—7.89%,小穗型品种增产5.30%—6.34%。钵苗机插水稻产量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对照相比,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茎蘖数栽后增长快,高峰苗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消减缓慢,最终有效穗数足,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钵苗机插水稻显著高于对照,拔节期两者相当,孕穗后钵苗机插水稻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17%—11.00%,干物质积累量钵苗机插水稻较对照高出5.36%—9.20%。钵苗机插水稻高产形成机制为带土带蘖栽插,秧苗素质高,群体起点质量优,活棵早,分蘖快,低位分蘖多,栽后地上和地下部物质积累多,为争足穗、促壮秆和攻大穗奠定生物学基础;抽穗期株型紧凑,叶系配置优,叶面积大,比叶重高,基部茎秆粗壮,粒叶比高,形成高光效高质量群体;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叶面积衰减慢,光合势大,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高,干物质积累多,灌浆充实量大,茎鞘物质输出与转运合理。【结论】钵苗机插水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发快,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钵苗机插水稻产量构成特征表现为"穗数足、穗型大、粒数多"。
引用
收藏
页码:865 / 879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适宜机插株行距提高不同穗型粳稻产量 [J].
胡雅杰 ;
邢志鹏 ;
龚金龙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李德剑 ;
沙安勤 ;
周有炎 ;
刘国林 ;
陆秀军 ;
刘国涛 ;
朱嘉炜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4) :33-44
[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机制 [J].
张洪程 ;
郭保卫 ;
陈厚存 ;
周兴涛 ;
张军 ;
朱聪聪 ;
陈京都 ;
李桂云 ;
吴中华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高辉 ;
杨雄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3) :463-475
[3]   钵苗机插水稻生产特点及其利用的核心技术 [J].
张洪程 .
农机市场, 2012, (08) :19-21
[4]   基于高产示范方的机插水稻群体特征研究 [J].
于林惠 ;
李刚华 ;
徐晶晶 ;
凌启鸿 ;
丁艳锋 .
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 (04) :451-456
[5]   南方粳型超级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形成特征的研究 [J].
龚金龙 ;
胡雅杰 ;
葛梦婕 ;
龙厚元 ;
常勇 ;
马群 ;
杨雄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核农学报, 2012, 26 (03) :558-572
[6]   大穗型杂交粳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特征及穗部性状 [J].
龚金龙 ;
胡雅杰 ;
龙厚元 ;
常勇 ;
李杰 ;
张洪程 ;
马荣荣 ;
王晓燕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邓张泽 ;
明庆龙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11) :2147-2158
[7]   机插水稻适宜基本苗定量参数的获取与验证 [J].
李刚华 ;
于林惠 ;
侯朋福 ;
王绍华 ;
刘正辉 ;
王强盛 ;
凌启鸿 ;
丁艳锋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8) :98-104
[8]   机插杂交粳稻超高产形成群体特征 [J].
张洪程 ;
赵品恒 ;
孙菊英 ;
吴桂成 ;
徐军 ;
端木银熙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2) :39-44
[9]   不同生态区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J].
李杰 ;
张洪程 ;
董洋阳 ;
倪晓诚 ;
杨波 ;
龚金龙 ;
常勇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魏海燕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3) :2661-2672
[10]   水稻钵苗移栽机械化技术研发与应用 [J].
邴延忠 ;
陈宗凯 .
农机科技推广, 2011, (04) :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