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沟壑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张笑培 [1 ]
杨改河 [2 ]
王得祥 [3 ]
冯永忠 [2 ]
任广鑫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壑区; 植被恢复; 土壤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量; 酶活性;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08.05.012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工林、桃树林、荆条灌丛和苜蓿草地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特征。【结果】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均较农地得到改善;微生物量碳、氮、磷基本较农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54.78%35.72%,112.67%6.8%和115.03~5.3%;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比农地增强,增幅分别为95.84%18.94%,119.51%20.36%,229%20%和250%73%。土壤生物学特性的改变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及氮、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多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不同,但均较农地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其中尤以刺槐林的生态效应最为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49 / 154+159 +15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1]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on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ynamics under global change.[J].N.S. Panikov.Applied Soil Ecology.1999, 2
[12]   Long-term monitoring of microbial biomass, N mineralisation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a Chernozem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anagement [J].
Kandeler, E ;
Tscherko, D ;
Spiegel, H .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9, 28 (04) :343-351
[1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吴金水[等]编著;.气象出版社.2006,
[14]  
土壤学.[M].黄昌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5]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鲁如坤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6]  
土壤酶学.[M].周礼恺 编著.科学出版社.1987,
[17]  
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许光辉;郑洪元 主编.农业出版社.1986,
[18]  
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 编著.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