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效应研究——基于SNA的经验考察

被引:32
作者
孙亚男 [1 ]
刘华军 [2 ]
刘传明 [2 ]
崔蓉 [1 ]
机构
[1] 山东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空间关联; 碳排放; 社会网络分析; 引力模型;
D O I
10.19626/j.cnki.cn31-1163/f.2016.02.010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该文利用1997-2012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其效应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呈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逐渐增多,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效率呈近似"V"型的变化趋势。2沪、津、苏、浙、粤、京、鲁等省份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容易对其他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产生影响,使得中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呈现出典型的"中心-边缘"结构。3网络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为主受损聚类,长中游地区、珠三角地区为经纪人聚类,能源丰富的东北、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为受益聚类。4碳排放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密度的提高,网络等级结构的打破,减少聚类内省际碳排放均能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和省际碳排放强度差异,提高碳排放的空间公平性。而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高对减少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对未来我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也为新时期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跨区域协同减排机制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及其解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 [J].
李敬 ;
陈澍 ;
万广华 ;
付陈梅 .
经济研究, 2014, 49 (11) :4-16
[2]   中国CO排放的省际转移与减排责任度量研究 [J].
张为付 ;
李逢春 ;
胡雅蓓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3) :57-69
[3]   基于Sampson-Guttorp空间统计方法对我国区域碳排放的研究 [J].
吴遵 ;
缪柏其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4, 33 (01) :1-8
[4]   低碳城镇化的宏观路径 [J].
潘家华 ;
梁本凡 ;
熊娜 ;
齐国占 .
环境保护, 2014, 42 (01) :33-36
[5]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 [J].
汤放华 ;
汤慧 ;
孙倩 ;
汤迪莎 .
地理学报, 2013, 68 (10) :1357-1366
[6]   中国省际碳排放空间分配研究 [J].
宋德勇 ;
刘习平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05) :7-13
[7]   促进区域产业有序转移与协调发展的碳减排目标设计 [J].
成艾华 ;
魏后凯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01) :55-62
[8]   空间效应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的驱动因素分析 [J].
吴玉鸣 ;
吕佩蕾 .
桂海论丛, 2013, 29 (01) :40-45
[9]   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 [J].
石敏俊 ;
王妍 ;
张卓颖 ;
周新 .
地理学报, 2012, 67 (10) :1327-1338
[10]   空间依赖、碳排放与人均收入的空间计量研究 [J].
许海平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 22 (09) :14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