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论纲

被引:20
作者
邓君韬
机构
[1] 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调查制度; 刑罚个别化; 品格证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未成年人一般具有极强可塑性。如果法官的判决是有利于其改过自新的,则此种基于刑罚个别化的判决对该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再社会化和预防犯罪的良方。蕴涵人格调查的社会调查制度应当是形成前述判决的基础。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尚不完备的当下,应以该制度的正当性为基点展开研究,以期运用于少年刑事司法实践。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英国适当成年人介入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引入 [J].
姚建龙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 (04) :105-118
[2]   刑事政策学的基本问题 [J].
卢建平 .
法学, 2004, (02) :99-107
[3]   “刑事政策与刑事一体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梁根林 ;
吉莉娅 .
中国法学, 2004, (01) :193-194
[4]   凭什么独立的法官比民选政客更有权威 [J].
东来 .
读书, 2003, (10) :127-132
[5]   两大法系证据制度比较论 [J].
何家弘 ;
姚永吉 .
比较法研究, 2003, (04) :55-68
[6]   浅析量型建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J].
黄柳 .
当代法学, 2003, (05) :141-143
[7]   论刑罚目的 [J].
于跃江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2, (06) :25-33
[8]   论人身危险性在刑法中的定位 [J].
赵永红 .
法学评论, 2002, (02) :63-70
[9]   中国少年司法制度发展中的问题与少年法院的创设 [J].
姚建龙 .
青年研究, 2001, (1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