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区域暴雨的若干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24
作者
张一平 [1 ,2 ]
孙景兰 [3 ]
牛淑贞 [1 ,2 ]
张霞 [1 ,2 ]
袁小超 [1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2] 河南省气象台
[3] 河南省气象局
关键词
区域暴雨; 回波类型; 雨强; 中小尺度系统;
D O I
10.16765/j.cnki.1673-7148.2015.03.004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P406 [无线电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国家、区域自动站和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分析了2008-2013年河南省9次区域暴雨回波系统的形态、结构特征、移动特点和降水强度等,分析了区域暴雨过程中中γ尺度对流系统的降水特征。结果表明:1)河南区域暴雨落区主要位于高空槽前和副高西北侧、中低层切变线之间、低涡东南侧、低空急流左前侧,以及地面倒槽或气旋顶部偏北到偏东气流中。2)从新一代雷达监测产品来看,河南省区域暴雨主要有积云降水、积层混合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三种回波类型,其中混合降水包括以积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和以层云为主的混合降水,是河南省区域暴雨的主要回波类型。3)降水强度与回波类型、结构特征、移动特点等均有关系,特别是≥50 mm/h的短时强降水与γ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关,强降水超级单体可造成局地50 mm/h以上的强降水,并多伴有雷暴大风、龙卷等剧烈对流天气。一般情况下,积云降水强度最大,混合降水次之,层云降水强度最小。综合分析来看,雨强与回波强度比与回波性质有更好的相关性。≥50 mm/h的强降水多由强降水超级单体和因辐合、气旋、后向传播等使回波加强、合并、发展旺盛的准静止状态的50~60 d Bz的强积云降水回波产生;≥20 mm/h强降水多由积层混合降水中≥45 d Bz的积云回波产生。10 mm/h以上的降水落区和≥40 d Bz的较强回波有很好的对应关系;<40 d Bz的层云回波降水强度通常在10 mm/h以下。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一次槽后型大暴雨伴冰雹的形成机制和雷达观测分析 [J].
张一平 ;
俞小鼎 ;
孙景兰 ;
梁俊平 ;
李周 .
高原气象, 2014, 33 (04) :1093-1104
[2]   关于冰雹的融化层高度 [J].
俞小鼎 .
气象, 2014, 40 (06) :649-654
[3]   河北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特征 [J].
王福侠 ;
俞小鼎 ;
王宗敏 ;
裴宇杰 ;
闫雪瑾 .
气象, 2014, 40 (02) :206-215
[4]   河西干旱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J].
李文莉 ;
王宝鉴 ;
吉惠敏 ;
狄潇泓 .
干旱气象, 2013, (02) :318-326
[5]   重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诊断 [J].
陈鹏 ;
刘德 ;
周盈颖 ;
孔祥伟 ;
郑丽君 .
干旱气象, 2013, (02) :333-341
[6]   SWAN中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的检验与误差分析 [J].
吕晓娜 ;
牛淑贞 ;
袁春风 ;
袁晓超 .
暴雨灾害, 2013, 32 (02) :142-150
[7]   湖南湘中地区一次暴雨及大暴雨过程分析 [J].
张剑明 ;
章新平 ;
蔡秀峰 ;
张庆云 .
干旱气象, 2013, 31 (01) :117-125
[8]   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J].
苏军锋 ;
吕宏 ;
闫惠玲 ;
魏邦宪 ;
杨建安 ;
褚晓菊 .
干旱气象, 2013, (01) :156-162
[9]   2010年盛夏南疆西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特征 [J].
黄艳 ;
刘涛 ;
张云惠 .
干旱气象, 2012, (04) :615-622
[10]   滇西北高原一次局地暴雨的雷达产品分析 [J].
吴红秀 ;
和卫东 ;
焦泽红 ;
吉平 ;
李淑华 .
干旱气象, 2012, 30 (04) :64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