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进展——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

被引:8
作者
赵文津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大陆动力学; 岩石圈; 李四光; GGT; INDEPTH;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中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发展的历史、特点和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1)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是从1926年李四光发表《地球表面形象变化之主因》一文开始的,他肯定大陆漂移说的革命意义和不足之处,提倡和坚持了用力学原理研究地壳运动和变形,主张用多学科方法,构造体系的观点对构造运动和变形进行概括,强调要从原理上探究地质作用的发生是否可行等等,这是中国的光荣传统之一.(2)当代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是以深部调查为基础,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进行三维演化的探讨.提出它是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地测量学,地质力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地质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地球成矿作用、地震火山地质灾害发生机制的基础.这是当代地球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向,且日趋深入和扩大.(3)我国深部调查工作是1958~1962曾融生在柴达木盆地所作地震测深试验开始的.从上世纪80年代扩大了工作规模,并随着国际地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和扩大,先后工作在青藏高原,大别山变质岩带,秦岭造山,华南花岗岩区,以及南海新生边缘海盆等地区,现在又转向天山造山带和华北大陆地区(研究大陆减薄与裂解问题.此外,还结合全国地震带,成矿带进行工作.已获得了丰富的科学成果,引起国际地学界的重视.(4)工作的主要体会是:如,深部研究要以地壳上地幔为对象,并力求结合实际资源、环境科学问题的探讨,以利于深化认识;要坚持多学科综合应用,特别是加强构造动力学的分析,提高深部探测技术,处理方法和软件水平,重视深源包体采集和研究;大陆深钻应与综合调查紧密结合;要以我为主积极与外国合作,与国际接轨,不能盲目跟"风".(5)提出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存在"一少"、"二乱"、"三假"、"四霸"的现象,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了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当前更需要我们有"志气"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创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1113 / 112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1]  
西藏羌塘盆地深部结构构造与含油气前景预测.[M].赵文津;赵逊;蒋忠惕等著;.地质出版社.2006,
[12]  
中国南海海域岩石圈三维结构及演化.[M].姚伯初; 著.地质出版社.2006,
[13]  
地质科技管理要论.[M].赵文津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14]  
地幔流体与软流层(体)地球化学.[M].杜乐天主编;.地质出版社.1996,
[15]  
李四光全集.[M].李四光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16]  
中国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成果.[M].国家地震局编;.地震出版社.1986,
[17]  
地球十讲.[M].傅承义 编著.科学出版社.1976,
[18]  
区域地质构造分析.[M].李四光著;.科学出版社.1974,
[19]   东海与黄海的三维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J].
冯锐 ;
周海南 ;
姚政生 ;
马桂明 ;
李全林 .
地质学报, 1993, (01) :19-36
[20]   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 [J].
吴功建 ;
高锐 ;
余钦范 ;
程庆云 ;
孟令顺 ;
董学斌 ;
崔作舟 ;
尹周勋 ;
沈显杰 ;
周烑秀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5) :55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