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气溶胶酸度的研究进展

被引:8
作者
王峰威 [1 ,2 ]
李红 [1 ]
柴发合 [1 ]
钱枫 [2 ]
王宗爽 [1 ]
邓利群 [1 ,3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 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3]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酸度; 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 测定与计算方法; 采样系统;
D O I
10.15985/j.cnki.1001-3865.2010.01.014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效应、气候效应和健康效应均与气溶胶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相关,其中大气气溶胶酸度是其重要的性质之一。大气气溶胶酸度对酸沉降、灰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影响大气非均相化学反应,相关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对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大气气溶胶酸度对大气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气溶胶酸度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大气气溶胶酸度/酸化缓冲能力的测定与计算方法、大气气溶胶酸性成分采集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综述,并对大气气溶胶酸度研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大气颗粒物酸缓冲能力来源解析技术与应用 [J].
毕晓辉 ;
冯银厂 ;
朱坦 ;
陈魁 .
中国环境科学, 2007, (05) :579-583
[2]   福建高山、重点城市春季TSP对降水酸度的影响 [J].
林长城 ;
肖辉 ;
赵卫红 ;
王祖炉 ;
陈胜伟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4) :405-410
[3]   广州大气颗粒物与酸沉降的关系研究 [J].
高瑞英 ;
郭璇华 .
广东化工, 2005, (06) :4-7
[4]   PM2.5的化学物种采样与分析方法 [J].
杨复沫 ;
段凤魁 ;
贺克斌 .
中国环境监测, 2004, (05) :14-20
[5]   北京市沙尘暴天气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 [J].
王玮 ;
王英 ;
苏红梅 ;
潘志 ;
岳欣 ;
刘红杰 ;
汤大钢 .
环境科学, 2001, (05) :25-28
[6]   大气气溶胶酸度和酸化缓冲能力研究 [J].
曾凡刚 ;
王玮 ;
杨忠芳 ;
潘志 ;
尹丽花 .
中国环境监测, 2001, (04) :13-17
[7]   凤凰山大气气溶胶酸度与酸化缓冲能力的分析 [J].
吴学英 ;
郑丽艳 .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 2000, (06) :41-44
[8]   中国酸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防治对策 [J].
冯宗炜 .
中国工程科学, 2000, (09) :5-11+28
[9]   大气气溶胶研究新动向 [J].
汪安璞 .
环境化学, 1999, (01) :10-15
[10]   城市降水酸度分布与气溶胶水冲刷 [J].
黄世鸿 ;
蒋维楣 ;
张国君 ;
王道藩 .
气象科学, 1989, (02) :17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