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断裂带西缘奥陶系油气成藏与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10
作者
武芳芳 [1 ]
朱光有 [2 ]
张水昌 [2 ]
金强 [1 ]
韩剑发 [3 ]
陈志伟 [4 ]
孟书翠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4] 胜利油田西南石油工程管理中心试气工程部
关键词
油气成藏; 主控因素; TSR(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热液流体; 塔中,塔里木盆地,新疆;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0.03.01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塔中低凸起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塔中I号断裂带西缘也在多个层系中见到了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并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在下奥陶统鹰山组获得了低产油气流。本文通过油源对比、油气水物性对比、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塔中I号断裂带西缘塔中86井区—塔中45井区奥陶系的油气成藏过程,认为该区奥陶系有过三期油气充注,即晚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晚加里东期的油气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晚海西期的油气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两期油气均自塔中88井沿碳酸盐岩岩溶储层侧向运移而来;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主要以天然气为主,成因复杂。另外,认为该区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主要有3点:多源多期油气充注、优质的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及各种成藏要素的优质配置。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塔里木盆地油气输导体系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武芳芳 ;
朱光有 ;
张水昌 ;
金强 ;
韩剑发 ;
张斌 .
石油学报, 2009, 30 (03) :332-341
[2]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成藏及分布特点 [J].
吕修祥 ;
白忠凯 ;
赵风云 .
地学前缘, 2008, (02) :156-166
[3]   中国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研究 [J].
楼章华 ;
李梅 ;
金爱民 ;
朱蓉 .
地质学报, 2008, (03) :387-396
[4]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地层水与油气关系 [J].
薛会 ;
张金川 ;
王毅 ;
卞昌荣 ;
王敏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6) :593-597
[5]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硫化氢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预测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科学通报, 2007, (S1) :115-125
[6]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改造型碳酸盐岩油气聚集 [J].
吕修祥 ;
解启来 ;
杨宁 ;
李建交 .
科学通报, 2007, (S1) :142-148
[7]   硫化氢对碳酸盐储层溶蚀改造作用的模拟实验证据——以川东飞仙关组为例 [J].
马永生 ;
郭彤楼 ;
朱光有 ;
蔡勋育 ;
谢增业 .
科学通报, 2007, (S1) :136-141
[8]   塔中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油气调整与热液活动的关系 [J].
张兴阳 ;
张水昌 ;
罗平 ;
朱如凯 ;
罗忠 ;
涂建琪 .
科学通报, 2007, (S1) :192-198
[9]   深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 [J].
赵雪凤 ;
朱光有 ;
刘钦甫 ;
张水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4) :514-521
[10]   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一个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J].
孙龙德 ;
李曰俊 ;
江同文 ;
杨海军 .
地质科学, 2007, (03) :60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