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方法对姬塬地区流动单元的研究

被引:15
作者
吴小斌 [1 ,2 ]
侯加根 [1 ,2 ]
孙卫 [3 ,4 ]
雷甜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教育部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4]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关键词
特低渗; 流动单元; 层次分析; 微观实验验证;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1.04.007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同一类流动单元,岩石物理性质、储集渗流能力类似,在开发动态上具有一致的渗流规律和水淹特征。为了进行姬塬地区特低渗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采用层次分析的思路,在精细小层对比、沉积微相研究、隔夹层与渗流屏障识别及连通体划分的基础上,运用多参数聚类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延长组长4+522单砂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通过微观水驱油实验,刻画了不同类别流动单元孔隙结构、流体渗流及水驱油效率的差异性,从动态的角度验证了划分结果的合理性。研究认为:A类和B类流动单元具有砂体厚度大、储集系数、流动系数及流动带指数都较高的特点,砂岩物性好、连通性好、排驱压力低,水驱效率分别为65.7%和54.9%,是姬塬油田有利高产稳产区;C类流动单元水驱效果差,为剩余油富集区,是油田后期挖潜的重点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1013 / 10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Ge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reservoir performance of the Hartaog Dra field, Wyoming. Hearn CJ, Ebanks WJJr, Tye RS, et al. Journal of Petrology . 1984
[12]   裂缝水驱油机理的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研究 [J].
赵阳 ;
曲志浩 ;
刘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1) :116-119
[13]   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 [J].
赵翰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 (03) :8-10+74
[14]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J].
吴胜和 ;
王仲林 .
沉积学报, 1999, (02) :87-92
[15]   碎屑岩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层次结构 [J].
焦养泉 ;
李思田 ;
李祯 ;
温显端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2) :3-6+12
[16]   储层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 [J].
张昌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2, (03) :34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