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盆地永登剖面记录的第三纪沉积环境

被引:33
作者
岳乐平
邱占祥
颉光普
邱铸鼎
张莉
张云翔
Heller F
机构
[1] 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兰州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西北大学地质系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InstituteofGeophysics西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北京,兰州,北京,广州,西安,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ETHHonggerberg,CH-,Zurich,Switzerland
关键词
沉积环境; 古气候环境; 兰州盆地; 第三纪;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3.04.022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兰州盆地永登剖面第三系沉积进行了沉积学研究、并结合年代学研究结果分析了新生代以来沉积环境变化与气候变化。古新世末至早始新世沉积了一套扇三角洲相沉积 (细柳沟组 ) ,为具交错层理的砖红色砂岩 ,顶界年龄约 5 1Ma。兰州地区在 5 1MaB .P .经历了一次大的环境变化 ,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转为半干旱半湿润 ,气候炎热 ,湖盆由淡水湖转为盐湖 ,蕴示着由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干旱带北移 ,兰州地区进入受行星风系控制的干旱带。早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早期 ( 5 1~ 31.5MaB .P .) ,在近 2 0Ma时间内经历了微咸湖—盐湖阶段 (野狐城组 ) ,砂泥岩沉积中含有大量石膏夹层。早渐新世 ,兰州地区向湿润方向转化 ,兰州盆地由咸水湖转化为淡水湖 ,可能反映了东南季风逐渐形成 ,中国大陆由早先行星风系控制转化为季风控制 ,前期东南方向干旱带消失 ,西北干旱带出现 ,兰州地区相对早先湿润。早渐新世中期至中中新世 ( 31.5~ 15MaB .P .) ,兰州盆地在经历了三次大的沉积旋回后湖盆逐渐干枯 ,三个大旋回分别由河流相砂岩—微咸水滨湖相砂泥岩、泛滥平原相泥岩 ,河流相砂岩—淡水滨湖相砂泥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 ,河流相砂岩—沼泽相、泛滥平原相泥岩组成。 2 0MaB .P盆地接受大量砂砾石沉积 ,反映出周缘山体快速
引用
收藏
页码:683 / 687+694 +69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物重矿物分析与高原北部隆升 [J].
宋春晖 ;
孙淑荣 ;
方小敏 ;
孙东 .
沉积学报, 2002, (04) :552-559
[2]   兰州盆地第三系磁性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记录 [J].
岳乐平 ;
F. Heller ;
邱占祥 ;
张莉 ;
颉光普 ;
邱铸鼎 ;
张云翔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0, (18) :1998-2003
[3]   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与两极冰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时代耦合性 [J].
刘东生 ;
郑绵平 ;
郭正堂 .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194-204
[4]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科学通报, 1998, (15) :1569-1574
[5]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J].
方小敏 ;
李吉均 ;
朱俊杰 ;
陈怀录 ;
曹继秀 .
科学通报, 1997, (14) :1457-1471
[6]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7]   甘肃临夏盆地第三系的年代地层学研究与Giraffokeryx在中国的发现 [J].
谷祖纲 ;
王四海 ;
黄钊文 ;
杨立新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5, (05) :440-442
[8]   世界咸水湖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J].
王苏民 .
湖泊科学, 1993, (03) :278-286
[9]   酒西盆地、酒东盆地第三系磁性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J].
黄华芳 ;
彭作林 ;
卢伟 ;
郑建京 .
甘肃地质学报, 1993, (01) :6-16
[10]   甘肃东乡几种早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J].
邱占祥 ;
谢骏义 ;
阎德发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90, (01) :9-2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