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效率研究

被引:33
作者
许恒周
赵一航
田浩辰
机构
[1]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关键词
超效率SBM网络模型; 系统协调效率; 空间集聚效应; 潜力改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在论述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含义基础上,基于超效率的SBM网络模型,构建评价公共服务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效率的指标体系,从分析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人口城镇化效率以及两个子效率系统组成的系统效率时空分布差异出发,探索各种效率值的变化趋势,并根据超效率SBM模型的分析结果为系统效率的改善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系统协调效率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协调效率逐渐降低;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Moran’sⅠ的数值大小由0.5逐渐降低为0.18,空间上逐渐显现集聚效应。(2)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与人口城镇化效率总体呈现"南北两头高,中部城市低"和"伞状扩散"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效率都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空间溢出效应明显。(3)系统协调效率的改善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缩减投入冗余要素包括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以及人均建成区面积;二是提高产出不足要素包括教育资源以及城镇人口比重。文章最后,根据城市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城市群内部的投入产出管控政策:首先,为促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均等化,除了继续提高效率较低的城市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深度和广度外,还应当对于专项资金的流向进行督查和监管,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纯技术效率。其次,对于强有效的DEA单元区域应当合理控制人口城镇化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于弱有效的DEA单元区域应当适当配置要素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再次,在效率改进方面,应当精简公共服务岗位,采用竞争上岗机制;对于二三线城市应当严格控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放宽一线城市的户籍准入制度,改善非户籍人口的就业环境。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东部沿海人口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J].
袁丹 ;
欧向军 ;
唐兆琪 .
经济地理, 2017, 37 (03) :32-39
[2]   公共服务与城镇化质量的关联测度 [J].
詹国彬 .
政治学研究, 2016, (04) :113-124+128
[3]   新型城镇化中基本公共服务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J].
赵怡虹 ;
李峰 .
改革与战略, 2016, 32 (03) :111-115
[4]   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J].
薛德升 ;
曾献君 .
地理学报, 2016, 71 (02) :194-204
[5]   中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J].
韩增林 ;
李彬 ;
张坤领 .
地理研究, 2015, 34 (11) :2035-2048
[6]   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定论坛会议综述(一) [J].
刘海云 ;
谢会冰 .
经济与管理, 2015, (06) :18-23
[7]   新型城镇化情境下人口城镇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关系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J].
尹鹏 ;
李诚固 ;
陈才 ;
段佩利 .
经济地理, 2015, 35 (01) :61-67
[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及空间格局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J].
范柏乃 ;
傅衍 ;
卞晓龙 .
华东经济管理, 2015, 29 (01) :141-147+174
[9]   资源配置的“跷跷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J].
余壮雄 ;
李莹莹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11) :18-29
[10]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J].
庞瑞秋 ;
腾飞 ;
魏冶 .
地理科学, 2014, 34 (10) :121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