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潜在植被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30
作者
李飞 [1 ]
赵军 [1 ]
赵传燕 [2 ]
郝君明 [1 ]
郑佳佳 [1 ]
机构
[1]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潜在植被; 综合顺序分类法;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潜在植被作为一种与所处立地达到平衡的演替终态,反映的是无人类干扰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的最稳定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是一个地区现状植被的发展趋势。潜在植被的研究能够真实反映气候条件对植被形态变化的影响,是植被-环境分类与关系研究的起点,也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关键。以综合顺序分类法为基本理论基础,在GIS研究方法支持下,利用我国2348个气象台站1961~1990年30a的气候资料,对我国潜在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得出以下结论:(1)分布在我国的潜在植被类型有41类,表现出了我国潜在植被的多样性特征;从面积相对比例来看,我国潜在植被在分布面积上很不均匀,面积最大的寒冷潮湿多雨冻原、高山草甸类分布面积达到1526188km2,面积最小的炎热微干稀树草原类分布面积仅为13km2。(2)海拔0~6800m之间,是我国潜在植被主要分布的海拔界限,并且此海拔段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随海拔增加植被多样性显著下降。(3)我国潜在植被的空间分布很好的体现了三向地带性规律,而决定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性变化、距离海洋的远近引起水分条件变化以及由海拔高度引起的从基带向上热量和干湿变化。(4)我国潜在植被空间格局在重心分布上,主要表现为空间聚集(P1、P2、P3、P4、P5、P6)和空间线型邻接(L1、L2、L3)两个主要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5347 / 535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黄土高原祖厉河流域潜在植被分布模拟研究 [J].
赵传燕 ;
冯兆东 ;
南忠仁 ;
李守波 .
地理学报, 2007, (01) :52-61
[2]   青藏高原的气候植被模型研究进展 [J].
赵东升 ;
李双成 ;
吴绍洪 .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04) :68-78
[3]   青海高原近43年夏季水汽分布及演变特征 [J].
王鹏祥 ;
王宝鉴 ;
黄玉霞 ;
郭品文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6, (01) :60-65
[4]   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中国植物功能型划分 [J].
翁恩生 ;
周广胜 .
植物生态学报, 2005, (01) :81-97
[5]   潜在自然植被研究与展望 [J].
刘华民 ;
吴绍洪 ;
郑度 ;
杨勤业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1) :62-70
[6]   4个常用的气候-植被分类模型对中国植被分布模拟的比较研究 [J].
杨正宇 ;
周广胜 ;
杨奠安 .
植物生态学报, 2003, (05) :587-593
[7]   全球变暖、长江水灾与可能损失 [J].
姜彤 ;
施雅风 .
地球科学进展, 2003, (02) :277-284
[8]   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研究综述 [J].
方修琦 ;
余卫红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5) :714-719
[9]   气候变化对中国植被可能影响的模拟 [J].
赵茂盛 ;
Ronald P.Neilson ;
延晓冬 ;
董文杰 .
地理学报, 2002, (01) :28-38
[10]   黄土高原地区主要植被类型的气候梯度分布 [J].
王义凤 ;
肖向明 .
JournalofIntegrativePlantBiology, 1993, (04) :29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