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丘陵沟壑区撂荒地自然恢复植被的组成结构与数量分类

被引:55
作者
焦菊英
张振国
贾燕锋
王宁
白文娟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植物分布区类型; 植物生活型; 水分生态型; 植物群落类型; TWINSPAN分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样带调查与TWINSPAN分类等方法,对陕北丘陵沟壑区延安、安塞和吴旗174个撂荒地样方的物种组成、出现频率与盖度、及群落类型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植被组成结构的统计结果表明:该区自然恢复的植被几乎一半是由禾本科、菊科、豆科和蔷薇科的物种组成,北温带、旧世界温带、世界与泛热带分布成分占到总物种数近75%,且以中旱生、中生和旱生的草本类植物为主,具有典型的温带地面芽植物气候特征。植被的数量分类表明:调查样方基本包括了该区自然恢复的主要植被类型,延安、安塞和吴旗的植被在1年生草本群落到多年生蒿禾类草本群落阶段,依次均以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赖草(Leymussecalinus)、长芒草(Stipa bungeana)、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Artemisia giraldii)、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等为主要优势物种构成的不同组合的植物群落,且这些物种具有较高的盖度和频度;但在植被演替后期,不同植被带及阴阳坡的演替方向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延安为代表的森林带,阴坡可形成黄刺玫(Rosa xanthina)、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等为优势种的群落,阳坡可形成狼牙刺(Sophora viciifol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等为优势种的群落;以安塞为代表的森林草原带,阴坡可形成黄刺玫、紫丁香(Syringa julianae)、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为优势种的群落,阳坡可形成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狼牙刺等为优势种的群落;而以吴旗为代表的草原带,阴阳坡植被分异不明显,为多年生蒿禾类草本群落。这些演替后期的灌乔优势物种均为高位芽植物,在阴坡为中生,在阳坡为旱生、中旱生,虽具有比较高的盖度,但分布仅仅是零散出现,并不是目前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植被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2981 / 299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21]   山西南部山地白羊草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J].
张桂莲 ;
张金屯 ;
程林美 .
草业学报, 2003, (03) :63-69
[22]   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吴旗县植被恢复为例 [J].
任洪玉 ;
温仲明 ;
杨勤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2) :154-158
[23]   Restoring the Eco-environment in Conformity to Natural Law——Some Considerations on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J].
Tian Junliang*(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
CAS) .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3, (02) :101-106
[24]   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J].
穆兴民 ;
徐学选 ;
王文龙 ;
温仲明 ;
杜峰 .
土壤学报, 2003, (02) :210-217
[25]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脆弱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安塞县为例 [J].
高旺盛 ;
董孝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182-188
[26]   松嫩平原羊草草甸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区型结构分析 [J].
李建东 ;
杨允菲 .
草业学报, 2002, (04) :10-20
[27]   黄土高原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J].
张文辉 ;
李登武 ;
刘国彬 ;
徐学华 .
植物研究, 2002, (03) :373-379
[28]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对陆地水循环影响的研究 [J].
李玉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5) :427-432
[29]   陕北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J].
相辉 ;
岳明 .
西北植物学报, 2001, (04) :726-731
[30]   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不详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1, (01) :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