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区域分异研究

被引:17
作者
伍星
沈珍瑶
刘瑞民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区域分异; 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程度;
D O I
10.16058/j.issn.1005-0930.2008.06.017
中图分类号
P208 [测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0503 ; 081603 ; 0818 ; 081802 ;
摘要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819 / 82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J].
张峰 ;
王桥 ;
王文杰 ;
申文明 ;
罗海江 ;
刘晓曼 .
资源科学, 2006, (03) :52-58
[2]   基于RS和GIS的包头市土地利用动态及其生态效应定量研究 [J].
郝慧梅 ;
任志远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2) :139-143
[3]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区域分异 [J].
汪小钦 ;
王钦敏 ;
刘高焕 ;
励惠国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2) :165-171+333
[4]   黄土沟壑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
李志 ;
刘文兆 ;
杨勤科 ;
梁伟 ;
李双江 ;
甘卓亭 ;
王锐 ;
王兵 .
山地学报 , 2006, (01) :27-32
[5]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近30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过程研究 [J].
仙巍 ;
邵怀勇 ;
周万村 .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02) :114-121
[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实质分析与进展评述 [J].
后立胜 ;
蔡运龙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6) :96-104
[7]   关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若干问题的讨论 [J].
潘开文 ;
吴宁 ;
潘开忠 ;
陈庆恒 .
生态学报, 2004, (03) :617-629
[8]   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 [J].
朱会义 ;
李秀彬 .
地理学报, 2003, (05) :643-650
[9]   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J].
周生路 ;
黄劲松 .
土壤学报, 2003, (01) :37-45
[10]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J].
陈百明 ;
刘新卫 ;
杨红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1) :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