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与效应比较研究

被引:9
作者
赵美风 [1 ,2 ]
刘盛和 [1 ]
戚伟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外来人口聚居区; 比较分析; 基本特征; 形成原因; 效应评价; 治理策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居住区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3303 ;
摘要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进程,对于城市"异质型社区"外来人口聚居区及其规划思路提出了重大挑战。文章从基本特征、形成原因、效应评价和治理策略等四个方面,对发达国家跨国移民聚居区、发展中国家乡村移民聚居区以及中国外来人口聚居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城市规划亟需重点解决的三大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是以原村民长远利益为出发点、以外来人口居住问题为诉求,构建外来人口聚居区的科学治理模式。二是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考虑外来人口的独特需求,探索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策略。三是以农民意愿为基础、以市场化为导向,寻求农村土地"资本化"的新途径与新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北京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体研究——唐家岭现象及其延续 [J].
顾朝林 ;
盛明洁 .
人文地理, 2012, 27 (05) :20-24+103
[2]   城中村流动人口的聚居形态特征 [J].
聂敏 .
住区, 2011, (05) :76-81
[3]   北京唐家岭“蚁族”聚居区居住环境与意愿调查 [J].
贺欢欢 ;
钱云 ;
李璇 ;
郭琪 .
住区, 2011, (05) :82-91
[4]   城中村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及原因——以深圳特区为例 [J].
仝德 ;
冯长春 ;
邓金杰 .
地理研究, 2011, 30 (03) :437-446
[5]   论北京“城中村”改造——兼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 [J].
冯晓英 .
人口研究, 2010, 34 (06) :55-66
[6]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J].
郑思齐 ;
张英杰 .
现代城市研究, 2010, 25 (09) :18-22
[7]   北京市外来人口聚集区:模式和发展趋势 [J].
翟振武 ;
侯佳伟 .
人口研究, 2010, 34 (01) :30-42
[8]   城市低收入住区治理与克服城市贫困——基于对深圳“城中村”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区”的分析 [J].
郑文升 ;
金玉霞 ;
王晓芳 ;
丁四保 .
城市规划, 2007, (05) :52-56+61
[9]   二元规制环境中城中村发展及其意义的分析 [J].
张京祥 ;
赵伟 .
城市规划, 2007, (01) :63-67
[10]   “城中村”:存续前提下的转型——兼论“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模式 [J].
魏立华 ;
闫小培 .
城市规划, 2005, (07) :9-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