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秦淮河疏浚后底泥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被引:6
作者
杨雪贞 [1 ]
樊曙先 [1 ]
汤莉莉 [2 ]
黄红丽 [2 ]
谢学俭 [2 ]
李芳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
[2] 不详
关键词
外秦淮河; 底泥; 多环芳烃; 疏浚;
D O I
10.13198/j.res.2008.04.116.yangxzh.020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利用GC-MS对外秦淮河疏浚后3个月及6个月采集的13个底泥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疏浚后3个月底泥中PAHs含量较低,疏浚后6个月PAHs含量明显上升,说明疏浚对减少水体底泥污染确实有效果,但保持时间不长,经过一段时间的沉积和富集后污染物含量会发生回复现象,外源输入和河道沉积物内源释放对疏浚后新生表层底泥PAHs含量有较大的贡献.草场门和集庆门河段处底泥中PAHs含量较高.底泥中的PAHs以46环高分子量的PAHs为主,低环PAHs所占比例春季比冬季高.根据PAHs中特殊组分(菲/蒽和荧蒽/芘)比例(w(Phe)/w(An),w(Flu)/w(Pyr))判断外秦淮河表层底泥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为石油产品燃烧.
引用
收藏
页码:114 / 11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北京市通州区河流悬浮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J].
沈琼 ;
王开颜 ;
张巍 ;
张树才 ;
胡俊栋 ;
胡连伍 ;
王学军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3) :58-62
[2]   底泥疏浚效果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J].
钟继承 ;
范成新 .
湖泊科学, 2007, (01) :1-10
[3]   黄河河口区域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 [J].
姜福欣 ;
刘征涛 ;
冯流 ;
王婉华 .
环境科学研究, 2006, (02) :6-10+19
[4]   黄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J].
罗雪梅 ;
刘昌明 ;
何孟常 .
环境科学研究, 2005, (02) :48-50+65
[5]   湖泊底泥疏浚对内源释放影响的过程与机理 [J].
范成新 ;
张路 ;
王建军 ;
郑超海 ;
高光 ;
王苏民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4, (15) :1523-1528
[6]   北京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J].
汤莉莉 ;
唐翔宇 ;
朱永官 ;
缪启龙 .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2) :95-99
[7]   珠江三角洲沉积物中毒害有机物的污染现状及评价 [J].
麦碧娴 ;
林峥 ;
张干 ;
盛国英 ;
康跃惠 ;
彭平安 .
环境科学研究, 2001, (01) :19-23
[8]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an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 in sediments from the Mersey Estuary, U.K[J] . C.H. Vane,I. Harrison,A.W. Kim.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2007 (1)
[9]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contaminations in surface sediment and water from Gao-ping River, Taiwan[J] . Ruey-an Doong,Yu-tin Lin.Water Research . 2004 (7)
[10]  
PAHs in the Fraser River basin: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AH ratios as indicators of PAH source and composition[J] . Mark B Yunker,Robie W Macdonald,Roxanne Vingarzan,Reginald H Mitchell,Darcy Goyette,Stephanie Sylvestre.Organic Geochemistry . 200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