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冬小麦生产对气温变暖的响应

被引:6
作者
张贵龙 [1 ]
刘晓迎 [2 ]
王媛 [3 ]
罗长青 [4 ]
焦国辉 [2 ]
王长坤 [2 ]
杨殿林 [1 ]
机构
[1]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2] 修武县气象局
[3] 焦作市气象局
[4] 沁阳市气象局
关键词
气温变暖; 冬小麦; 物候; 产量构成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豫北地区沁阳市农气站1981—2010年气温资料和1984—2010年冬小麦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冬春季极端气温、冬小麦物候期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以及该区域冬小麦生长对冬春季极端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30年来,豫北地区冬、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温速率分别为1.4℃/10年和1.3℃/10年,冬季增温速率较高;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不明显,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升高显著,其增温速率为0.7℃/10年。冬小麦返青期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抽穗期和成熟期分别以4.0天/10年和2.9天/10年的趋势显著提前,抽穗期提前的趋势较大,全生育期天数以4.6天/10年的趋势显著缩短。冬小麦有效穗数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穗粒数以4.4粒/(穗·10年)的速率显著减少,千粒重以4.9 g/10年的速率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返青期提前2.7天;春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每升高1℃抽穗期分别提前2.8天和3.4天,成熟期分别提前2.6天和2.5天,全生育天数分别缩短3.5天和3.6天。冬季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减少20.5穗/m2和2.4粒/穗;春季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千粒重增加2.0 g;千粒重与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呈抛物线关系,当最低气温超过13℃时,千粒重开始下降。豫北地区近30年来冬春季极端气温变暖的趋势明显,该区域极端气温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较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234 / 23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豫东北气温变化趋势及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J].
王惠芳 ;
张青珍 ;
张明捷 ;
朱腾冉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1) :341-345
[2]   中国西北冬小麦和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J].
王鹤龄 ;
王润元 ;
赵鸿 ;
甘延太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1) :258-264
[3]   甘肃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对暖冬现象的响应 [J].
蒲金涌 ;
姚玉璧 ;
马鹏里 ;
邓振镛 ;
王位泰 ;
张谋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6) :1237-1241
[4]   气候变化对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的影响 [J].
余卫东 ;
赵国强 ;
陈怀亮 .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01) :9-12
[5]   气候变暖对陇东塬区冬小麦成熟期的影响与适宜收获期预报 [J].
段金省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1) :158-161
[6]   河南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J].
陈怀亮 ;
张雪芬 ;
赵国强 ;
刘伟昌 ;
余卫东 .
河南气象, 2006, (01) :47-52
[7]   气候条件对高产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J].
张金帮 ;
孙本普 .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S2) :184-185+189
[8]   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数的影响研究 [J].
孙本普 ;
孙士宗 ;
李凤云 ;
李秀云 ;
刘锋 ;
不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5, (04) :60-64
[9]   气候变暖对石家庄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影响及对策 [J].
车少静 ;
智利辉 ;
冯立辉 .
中国农业气象, 2005, (03) :180-183
[10]   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穗粒数的影响研究 [J].
孙本普 ;
王勇 ;
李秀云 ;
王广元 ;
刘锋 ;
不详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4, (03) :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