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分布特征

被引:31
作者
章守宇
梁君
汪振华
王凯
机构
[1] 上海水产大学
关键词
马鞍列岛; 底栖海藻; 优势种; 分布特征;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8.0376
中图分类号
Q948.8 [水生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7年3—7月对浙江马鞍列岛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该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的组成、分布情况和温度属性,并利用相似性指数(Sc)和相对重要性指数(IRIc)分析了调查海域潮间带底栖海藻的优势种组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采集到的31种海藻隶属于3门24属,其中绿藻门5属7种,褐藻门5属8种,红藻门14属16种;在波浪和潮汐作用下,潮间带出现局限分布种和选择性分布种,孔石莼、鼠尾藻等在调查岛礁区域广有分布;红藻门种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频率为61.1%,为优势门类,绿藻门种类在该海域的总体水平分布基本呈均匀状态;81%的调查种类分布在低潮带,其中包括一些中潮带延伸种类,中、低潮带的海藻组成相似性值为0.47,并且中、低潮带的生境趋同效果大于高、中潮带.马鞍列岛潮间带底栖海藻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温水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多为暖温性种.该海域底栖海藻属于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型海洋植物区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299 / 23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海藻场生态系统及其工程学研究进展 [J].
章守宇 ;
孙宏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7) :1647-1653
[2]   枸杞岛海藻场夏、秋季的渔业资源变化 [J].
章守宇 ;
汪振华 ;
林军 ;
王伟定 .
海洋水产研究, 2007, (01) :45-52
[3]   藻场的生态作用及人工藻场建设的现状 [J].
李恒 ;
李美真 .
中国水产, 2006, (11) :77-80
[4]   浙江底栖海藻记录 [J].
孙建璋 ;
余海 ;
陈万东 ;
江晓鸥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312-321
[5]   硇洲岛春季底栖海藻资源 [J].
赵素芬 ;
孙会强 ;
袁振江 ;
杨琨 .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6, (03) :3321-3327
[6]   黄、渤海辽宁海区底栖海藻的研究 [J].
隋战鹰 .
海洋湖沼通报, 2005, (03) :57-65
[7]   秦皇岛海藻资源的调查 [J].
尹秀玲 ;
龙茹 ;
李顺才 ;
焦园园 ;
邵建靖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4) :22-26
[8]   长山列岛南部三岛岩相潮间带群落多样性格局 [J].
庄树宏 ;
陈礼学 ;
王尊清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5) :747-752
[9]   南长山岛岩岸潮间带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格局 [J].
庄树宏 ;
陈礼学 ;
孙力 .
海洋科学进展, 2003, (02) :194-202
[10]   浙江底栖海藻及其区系分析 [J].
项斯端 ;
阮积惠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2, (05) :548-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