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被引:9
作者
程喆
田世澄
曾小阳
卜翠萍
马晓娟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中南大学地学院长沙
关键词
油气差异聚集; 连通体系; 成藏机理; 下二门油田; 泌阳凹陷;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5.02.02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下二门油田位于泌阳凹陷东部边界下降盘内侧,是一个在早期同沉积逆牵引背斜构造基础上后期通过差异抬升和断裂改造的背斜构造。该油田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从核三段和核二段下部的纯油藏,向上过渡到核二段上部带气顶的油藏,直到核一段和廖庄组为纯气藏,油源对比表明其上部的油气是通过长距离垂向运移由下部成熟油气向上运移聚集的。下二门背斜是一个早期(核三段Ⅶ砂组沉积时期)伴随着边界断裂的快速下降而形成的同沉积逆牵引背斜构造,但隆起幅度不明显,早喜马拉雅运动(廖庄组沉积末期)使该区遭受强烈的挤压,形成从下到上幅度逐渐加大的背斜隆起,晚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北东、北东东向的张性断裂,使下二门背斜构造断裂化,形成了现今与断层有关的多种圈闭类型。与其相对应地该油田具有多期成藏和调整成藏的特点,一是发生在核一段沉积末期古油藏形成时期,二是发生在廖庄组沉积末期古油藏遭受破坏和成熟油气开始大量充注的时期,三是发生在廖庄末构造抬升期的晚期和第四系沉积前的大量油气充注和现今油气藏定型时期。其油气成藏模式是早期通过单砂体运移通道侧向运移缓慢充注聚集,中后期廖庄组末期差异抬升运动导致势能差的急剧增大而快速充注和断裂改造垂向调整运移聚集成藏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46 / 35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储层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研究 [J].
李慧莉 ;
邱楠生 ;
金之钧 ;
吕修祥 .
沉积学报, 2003, (04) :648-653
[2]   油气输导体系的类型及其输导性能在时空上的演化分析 [J].
赵忠新 ;
王华 ;
郭齐军 ;
甘华军 ;
韩晋阳 ;
田晓雪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6) :527-532+536
[3]   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J].
张厚福 ;
方朝亮 .
石油学报, 2002, (04) :7-12+7
[4]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J].
赵靖舟 ;
戴金星 .
沉积学报, 2002, (02) :314-319
[5]   焉耆盆地三工河组储层流体包裹体形成期次分析 [J].
柳广弟 ;
张仲培 ;
张枝焕 ;
陈文学 ;
陈文礼 ;
李永林 .
沉积学报, 2002, (02) :345-348
[6]   油气包裹体在成藏年代学研究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J].
赵靖舟 .
地质地球化学, 2002, (02) :83-89
[7]   河南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核二段沉积体系 [J].
鲜本忠 ;
姜在兴 ;
高凤珍 .
古地理学报, 2002, (02) :31-37
[8]   论成藏动力系统中的流体动力学机制 [J].
田世澄 ;
陈永进 ;
张兴国 ;
崔刚 ;
何会强 .
地学前缘, 2001, (04) :329-336
[9]   成藏动力系统的连通体系 [J].
崔刚 ;
田世澄 ;
郎淑敏 ;
周大勇 ;
彭怀春 .
地学前缘, 2001, (03) :122-122
[10]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油气藏形成条件及聚集规律 [J].
王敏 ;
秦伟军 ;
赵追 ;
余培湘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2) :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