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种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下植物功能群及其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37
作者:
马建军
[1
]
姚虹
[1
]
冯朝阳
[2
]
张树礼
[3
]
机构:
[1] 廊坊师范学院
[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科学研究所
[3] 内蒙古环境科学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功能群;
草地利用模式;
典型草原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以呼伦贝尔草原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群落为研究对象,选取3块生境条件基本相同的样地(250m×250m)——放牧场、割草场及公共草场,每块样地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设置8个样方(1m×1m),研究了不同草地利用模式下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的功能群特征。结果表明:在放牧场、割草场和公共草场3种不同利用模式下,植物功能群结构及其多样性发生了变化。灌木、半灌木的累积优势度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在割草场中最高;多年生禾草的累积优势度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一、二年生草本的累积优势度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旱生植物功能群在公共草场中所占比例最高,为50%;中旱生植物在割草场中的百分比最低,为19%,且在各利用模式间差异显著(p<0.05);各利用模式下,灌木、半灌木功能群生物量均较低;随着割草场、公共草场及放牧场3种草地利用模式下利用强度的增加,多年生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两大功能群的生物量递减,而一、二年生草本功能群生物量递增。草地利用强度的增加,使得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简单、脆弱。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放牧场最低,在割草场最高;均匀度变化并不明显。割草场利用模式有助于改善草原的健康状况,而放牧场及公共草场利用模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度放牧现象,尤其是公共草场利用模式由于所有权不明确而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草原退化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1 / 9
页数:9
相关论文